第1278章 奥丁的运气(1 / 2)

曹操形象分析课件

而死后,曹操仍不解恨,还要"分其肢体号令""顺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条

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

曹操把权诈,奸猾,多疑用到了极至在同窗好友亦是如此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官渡大战的许攸前来投奔"曹操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然后他"愿即教我以破绍之计","可支一年","有半年耳",直到许攸一下子拆穿粮食已尽,曹操这才愕然不已许攸以诚相投,而曹操这一本正经的真言竟是满口假话,这就是奸雄之奸

在赤壁大战被烧得焦头烂额,慌忙逃跑来到华容道,曹操发现一大道与一羊肠小道,曰:"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我今天非要反其道而行奔有烽火的道路走,结果中了诸葛亮的圈套之前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也是如此,正是由于曹操多疑的一面,成就了诸葛亮曹操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疑是他吃败仗之原因正如诸葛亮在"智取汉中"时对曹操的评价:"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

二,重视人才,以诚待人,有胆有识的曹操

凡是伟大的作品,总带给读者许多的想象《三国演义》在现代也同样发挥着作用,给予读者们各种各样的思索和精神粮食《三国演义》一书中花了很大的笔墨去描写魏,蜀,吴三国争取人才的斗争可以说曹操,孙权,刘备他们在争取人才这点上,都是不遗余力的

曹操是一个懂得识别人才且重视人才的政治家作者充分表现了曹操所具有的这方面的性格优点,他能够识别人才,且又能使用小恩小惠的方法收拢人才,为他的政治野心服务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里的"智"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比如曹操在以袁绍为盟主的讨伐董卓的大会上,很早就已看出了刘备与关公均非等闲之辈,刘备可以说是曹操的心腹之患了,对于熟谙时势的曹操来说这一点无一不清楚,但刘备二次投靠曹操且都受到厚待便可见其重视人才,以诚待人:

"礼遇关羽更是中脍炙人口的文字,讨伐董卓的大会上,他极力支持关公出战在关公"温酒斩华雄"后,他更加坚定信心,一定要收关公为己用,

因而百般优待,以动其心但关公终挂印封金而去,这时曹操力排众议,不但不派重兵追他,迫其就范,反传令一路放行,并亲自为关公送行这一事件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表明曹操爱才的优点正如文中曹操所言:"吾者已许之(指曾答应关公在其得知刘备去向时,准其离去),岂可失信,彼各为其主,勿追之"并告诉张辽:"云长挂印封金财贿不足以动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此等人吾深敬之想他去此不远,我结识他做个人情汝可先去请住他,待我与他送行,更以路费,征袍赠之,为日后纪念"

除此之外,曹操对自己的武将的态度亦是如此在和张绣的战斗中,典韦舍身救了曹操操自祭之,哭着对部下说道:"吾所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是泣典韦也!"后来再过襄阳时,想到此事,操又于马上大哭,即下马设祭筵,吊亡魂,亲三拜墓前;连那匹被射死的典韦的马也一道祭了,三军将士无不为之感动

虽然有刘备"泣送徐庶","三顾茅庐",孙权抚周泰的故事,并传以千百年的佳话,但若除去扩大了的拥刘反曹的偏见,与曹操之两祭典韦,三哭郭嘉,痛悼庞恐可差比肩曹操是识人才,爱人才的并且曹操的爱是真诚的爱,不象周瑜那样爱孔明之才,其爱便是杀,形似杀了孔明,天下就太平了,东吴就太平了也正是由于曹操能谦恭下士,广招天下英杰,他的帐下才集中了许多的谋臣武将,其人数之多,能力之强,都远远超过了刘备,孙权

三,才华横溢,狡诈多变,胸怀大志的曹操

曹操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如文中所描述的在曹操征战张绣的途中,天气炎热,道上严重缺水,将士们都口渴难耐,军心涣散此时曹操心生一计,用鞭策指前方说:"前面有梅林,可取来解渴"军士们听了无不口内生津,便不知渴了,征战得以胜利

官渡之战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正由于曹操的人才政策救了他在这场战役中,他全赖三个人——刘晔,荀攸,许攸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胜利,这全在于他的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刘晔,荀攸,许攸都是人才,献计献策,有化险为夷之功,可以说一计敌万人,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

曹操的形象基本上达到了艺术真实性文学需要再现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性格生命,而且允许艺术上的夸张;它不能像历史家所要求的那样,只能按历史事实来描写人物而且文学艺术中的历史真实,又并非这是指的个别的历史事实,而是特定历史时代的历史生活,历史精神的本质真实;特别是对传统文艺作品来说,它甚至更为广泛地包含着作者本人生活时代的历史内容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