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非礼弗为(1 / 2)

被夏源心心念念的叔父,这会儿还在专心的磨墨,墨其实早已磨好了,但夏儒还是一边磨着墨,一边思索着刚才的题目应该如何破。

和刷刷点点就下笔,文章写成了,就开始发呆摆烂的夏源不同,夏儒一时踌躇着不知道该怎么下笔,主要是看到题目之后有些拿捏不准。

非礼弗为。

这四个字打眼一瞧,夏儒就想到了出处是在孟子,可又觉得不对。

至于原因,当然要算在大明的开国太祖身上。

说起来,老朱这人也是个演技派,整天大骂李斯,韩非这些法家人物,可他治国用的思想明显是法家那一套。

嘴上标榜孔孟,言必称三代,但骨子里又瞧不上这帮儒生。

哪怕是圣人,他也不晓得尊重,还老想着搞一搞圣人。

原因便是孔孟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太大,这让朱元璋觉得非常忌惮,可为了笼络天下士子之心,便只能整天把尊崇孔孟挂在嘴边。

但实际上,他这心里其实又非常不爽,这些个泥塑的雕像,木头刻的牌位,竟然比咱这个皇上的地位还高?

当放牛娃的时候,这帮圣人亚圣特么比自己地位高也就算了,当上皇帝还特么比咱地位高,那咱这皇上不是特么白当了吗?

刚开始他还暗搓搓的准备对孔子下手,比如他曾经找个借口说祭祀这种事怪麻烦的,孔圣人是放在心里尊重的,不要搞形式主义。

接着就下令以后只准曲阜那些孔子后代祭祀圣人,其余地方不准再祀。

这种诏令明显是个试探,目的是想看看风向,要是能办成,他就要开始一步步打压孔子的影响力。

结果引得朝野震动,群情激愤,那奏章跟雨点似的乌央乌央的递到宫里,朱元璋一看这阵势,也没给这些官员治罪,只是极不情愿的收回诏命。

然后调转枪头,准备对孟子下手,寻思搞不定圣人,搞搞亚圣也不赖。

这时拿起孟子一看,里面刚好有不少不中听,甚至大逆不道的言论。

什么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什么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什么残贼之人,谓之一夫,什么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其位。

这让朱元璋感觉好像是指着鼻子骂自己,尤其是那句君主有过错要劝谏,君主要是屡次不听,就索性换个人当皇帝。

更是让他觉得大为恼怒,这不摆明了唆使臣子废立皇帝吗?

“使此老若在今日,宁得免耶!”

这是朱元璋当时骂的话,他只恨这老杂毛没生在大明朝,不能让他感受一下啥叫君主专制的铁拳。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