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只把昆明做西阳(2 / 2)

想到这里,宋先有些无奈,当初南中爨氏反叛时,朝廷调集兵马入南中平叛,益州总管府署曾经号召商贾们踊跃拥军,但大家都是应付了事。

宋先也是如此。

不是大家对官军没信心,是因为大家认为官军即便击败了爨氏,朝廷也无法控制南中,所以即便朝廷许诺给踊跃拥军的商贾以好处,在南中经商的商贾有优惠措施,谁也不感兴趣。

因为爨氏盘踞南中数百年,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家都认为短时间内朝廷无法重建南中秩序,所以何以通过在南中经商赚大钱?

南中,古时滇国故地,当年三国归晋,天下分十九州,晋廷于南中设宁州。

后来天下大乱,中原板荡,宁州驻军及南中各地大姓、夷帅之间反复征战,中原朝廷自两汉、蜀汉以来数百年经营版图,由于豪强做大而逐渐瓦解。

晋廷南迁建康,初期,建康朝廷的宁州刺史尚能对南中豪强进行打击,但随后南中局势渐渐失控。

各地豪强、大姓、夷帅相互间攻伐、兼并,弱肉强食的结果,是剩下一个人数众多的大姓:爨氏。

爨氏盘踞宁州,控制南中富庶地区,只在形式上仍对中原王朝(南朝)“奉正朔”,实际是在南中闭关自守,野心渐长。

爨氏分为东爨、西爨,又称“两爨蛮”,是南中各地的实际控制者,虽然南中地区分设多个州郡,又把宁州拆分为南宁州、西宁州等几个州郡,但刺史、郡守多为爨氏子弟。

自侯景之乱、蜀地为魏国(西魏)所有,南中各地改换门庭,奉长安朝廷为正朔,但实际上依旧如故。

长安朝廷(周国)依旧只能遥授爨氏子弟以刺史、郡守官职,无法实际控制各州郡,甚至连当地官员任免都无法做到。

而南中每年上缴朝廷的赋税寥寥,朝廷都对此无可奈何,毕竟鞭长莫及,不在南中驻军,又如何控制当地。

往南中这种烟瘴之地派兵,派得越多死得越多,更别说如此多的兵马驻扎南中各地,大量消耗的粮草从哪里来?

然而驻扎的兵马少了,无法震慑各处蛮部,朝廷派出的官吏没了兵马做依仗,迟早会死于非命。

蜀地的商贾,对于南中的情况多有了解,所以当时没几个人响应朝廷的号召,借着踊跃拥军以换取日后在南中经商时的各种“优惠政策”。

所以现在一个两个后悔莫及。

朝廷对南中的态度,如今已经众所周知,不断派兵进驻,又调集人力物力疏通驿道,从卭都到朱提的五尺道,如今已拓宽到十五尺。

朱提城已经人满为患,外廓不断扩大。

大量来自山南的商贾涌入南中,以卭都、朱提、味城、昆明为据点,快速开辟新商路。

卭都、朱提、味城、昆明,变得和西阳一样,都有钟楼,都有样式相同的“联排邸店”,城中到此可见大量操着山南口音的各色人等。

而东南方向的交州总管府,其当地豪商也在南洋贸易公司的带领下,组织商队沿着叶榆水进入昆州,随即开辟了新商路,开始和南中各地蛮部做买卖。

交州豪商在南中最红火的买卖,就是贩卖海盐给诸蛮部,自己捕奴或者从蛮部那里购买生口,运到交州贩卖。

而这些买卖,自古以来就是蜀地商贾做的!

蜀地出产井盐,而南中出产僰僮(僰人奴隶),商贾贩卖蜀布、食盐入南中,换得僰僮回来转卖,千百年来就一直这样,结果“传统市场”居然被人抢了。

回过神来的蜀地商贾,很快就做出应对,试图亡羊补牢,而朝廷,也给了大家亡羊补牢的机会,号召商贾募集人手入南中各地生根发芽。

朝廷已经决定要打通益州入交州道,如此一来,益州商贾和交州商贾,可以一起发大财。

想着未来数年后的美好“钱途”,宋先不由觉得心旷神怡。

益州和交州之间的商路已经算通了,昆明城作为商路上的要地之一,其规模必然越来越大,自己好不容易抢得一席之地,可不能浪费了。

所以,等和南洋贸易公司的掌柜们谈妥买卖,在昆明还得多开几家邸店才行。

[一起品小说 请记住www.17pxs.com 手机版访问 m.17pxs.com 无弹窗小说网]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