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富弼杀不得(1 / 2)

封王啊!

还是有封地,能独断专行的那种,跟土皇帝有什么区别啊?

哪怕淡定如王宁安,也不免怦然心动,只是他和文彦博打交道太久了,知道这个老货一肚子算计,事情绝不会简单。

“文相公,我想知道,为什么在这时候封王?”王宁安淡然道。

文彦博一副果然如此的模样,“二郎,此时封王,主要有三点原因,其一,就是拓地几千里,朝廷一时没法治理,派不出官,也驻不了那么多兵,必须有独当一面的大才负责,而二郎就是最好的人选。”

老家伙的话带着吹捧,但是问题却很明显。

突然多了几千里的土地,按照大宋的行政区划,至少能分出五个路,可问题是,这一片土地的人口加起来,还没有整个洛阳多。

怎么划分?

当做一个府,一个路,官员都不够用,管不了这么大的地方,但是要多增加一些行政区,人口太少,地方贫瘠,供养不了庞大的官僚体系。

硬要安排,就只能拿出巨资填补亏空。

大宋还没有这个财力。

所以当初在设计的时候,也仅仅是增加了陇右都护府和西域都护府而已。

但问题是按照都护府的模式设计,就要全其部落,顺其土俗,让各部族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只要服从大宋的调令就行。

这一套想法,当初在幽州实验,就已经失败了。

大宋需要更强有力的掌控地方,还要保护整个丝绸之路,责任重大,想来想去,就只有一个办法,封王!

就像商周时代的分封一样,把国土边缘,新划进来的地区,分封给有功诸王,因地制宜,妥善经营。

王宁安稍微思量,也赞同这个想法,不是因为他得到了王位,而是目前看起来,只能这么办!

“这第二条吗,自然是安抚军心。”文彦博叹口气,“这一次西北的事情,伤害不小,一些奸佞之徒胡来,就葬送了那么多士兵,据老夫所知,军心动摇,有人很是不满。朝廷要赏罚分明,分封王爵,奖励有功将士,大家都能提拔受赏,也好化解心中不满。”

王宁安又点了点头,这个理由当然也成立。

“这第三嘛,当年收复燕云,异姓封王,是太宗皇帝定下来的祖训,陛下想借着封王,缅怀太宗,也算是争取人心吧!”

王宁安心中一动,看起来有人要恢复太祖一系的皇位,对赵大叔的影响还是不小的,居然连冲喜的主意都想出来了。

他突然好奇起来。

“文相公,有功之臣不止我一个,陛下准备封几个王爵?”

文彦博陪笑道:“异姓封王,唯有王相公一个,但是还有几个同姓王。”

“都有谁?”

“这首屈一指,当然是东平郡王了……”

文彦博滔滔不断,把几个要分封的王爷,都说了出来。

王宁安封西凉王,驻地在凉州,当然了,此刻凉州还在西夏的手里,需要抢过来。原则上他的封地东接秦凤路和横山一线,向西延伸到沙州,换句话说,整个河西走廊,全都是王宁安的封地。

他起到了一个连接中原与西域的作用,位置最关键,权柄最重。

第二个封王的是赵宗景,当然了,他之前也有王爵,但是有了封地,还之前完全不同。赵宗景得了一个高昌王的封号。

坦白讲,王宁安知道自己兄弟的半斤八两,可问题是别人不知道啊!

大家只看到了赵宗景自从十几年前,出使契丹,南下交趾,这次又带兵挺近几千里,打下一片基业。

赵家的子孙虽多,但是能有如此功绩的,也就是他一个而已!

赵宗景受封高昌王,执掌天山南北,论起地盘,还在王宁安之上。只不过因为慕容轻尘的原因,博斯腾湖毁了大半,蒲昌海也受到影响,必须下大力气,修整水利,才能站得住脚。

第三位王爷,出人预料,竟然是太子赵曙。

按理说太子封王,是最正常不过的。

比如赵祯,他先受封寿春郡王,加中书令,封升王,判开封府事,至于他爹,真宗赵恒,先后封韩王,襄王,寿王,加开封府尹。

纵观大宋的太子,或是封郡王,或是封亲王,然后执掌开封府,历练本事,再改成单字名,然后就完成了所有功课,等着老皇帝挂了,就能登基称帝。

赵曙完成了改名,封王和判开封府,这两件事还没有做,主要是他年纪小,又是万众瞩目,众望所归,并不着急。

只是这一次赵祯不知道抽什么疯,给赵曙封了晋王,但是却没有让他当开封府尹,而是把他的封地划在了青唐,并且让赵曙兼任于阗王!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