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海贼团(2 / 2)

一、造船业

1.唐代

唐朝有很多造船基地。如宣(今安徽宣城)、润(今江苏镇江)、常(今江苏常州)、苏(今江苏苏州)、湖(今浙江湖州)、杭(今浙江杭州)、越(今浙江绍兴)、台(今浙江临海)、婺(今浙江金华)、江(今江西九江)、洪(今江西南昌)、扬(今江苏扬州)等地。南方沿海的福州、泉州、广州,东方沿海的登州(今山东烟台)。这些造船基地设有造船工厂,能造各种大小船只、海船、战舰等。不但造船数量日益增多,而且造船的工艺水平日益先进。,大历、贞元年间,有一种称为“俞大娘”的航船最大,能载重万石,“操驾之工数百”。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说:“唐时中国有一种‘苍舶’,长达二十丈,可载六七百人。”

经过前代长期不断的积累,唐朝的造船技术在当时可称得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1960年和1973年,在江苏省扬州市施桥镇和江苏省如皋县的遗址中,发现了使用钉榫结合技术的唐代木船。其中施桥唐代木船整个船身是以榫头和铁钉并用联结的,船内隔舱板及舱板枕木均与左右船舷榫接,船舷则由四根大木料以铁钉成排钉合而成。如皋唐船的船底部用整木榫接而成,两舷和船隔舱板以及船舱盖板均用铁钉钉成。两船的木板间都以桐油、石灰填缝。牢固的结合技术使唐船具有较强的抗风浪冲击和抗沉能力。而同一时期的欧洲国家的造船业,连接船板还仍使用原始的皮条绳索绑扎的办法。船的坚固性和抗沉力增强了,就有可能多设船桅、船帆,更适合远洋航行……

2.宋代

到了宋代,造船业更是进步。一如唐代,宋代很多地方设立了造船场、造船坊,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温州以及杭州等地都形成了制造海船的重要基地,不但有官方的造船场,也有很多民间的造船场。大海船中也有很多民船。宋代舟船的制造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这又推动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宋的造船业比以前更具有特色:船体更巍峨高大,结构更坚固合理,行船工具更趋完善,装修更为华美宋船头小,尖底呈V字形,便于破浪前进。身扁宽,体高大,吃水深,受到横向狂风袭击仍很稳定,同时,结构坚固,船体有密封隔舱,加强了安全性。底板和舷侧板分别采用两重或三重大板结构,船上多樯多帆,便于使用多面风。大船上又都设有小船,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救生、抢险。每只船上都有大小两个锚。行船中也有探水设备。,船只的船底、船舷、甲板由众多舱壁支撑,使全船具有整体刚性,大大加强了船舶的横向强度和抗风浪、抗沉能力。这些极适合于远洋航行。正由于中国海船运载量大,稳定性强,安全可靠,航速也很快,所以阿拉伯人、波斯人等都愿乘坐中国大海舶。这就与唐朝时,中外商人僧侣多乘外国蕃舶有很大的不同。说明着宋代我国造船业的发展,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曾率人对唐朝疆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大地测量。已具有航海的实用性。

⑵地文导航术

地文导航的关键在于正确地辨识航线沿途所经的地理坐标物。数学的不断发展,使得唐代中国航海家已能通过利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原理,运用两次观测计算的“重差法”测量陆标。李淳风等人所注释的《海岛算经》体现了这一成就,表明唐代中国的海岸测量术和地文导航术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具有航路指南性质的数据。

⑶季风知识

至唐代,中国人利用季风的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唐代僧人义净赴印求法,就是充分利用季风航海的实证。义净在咸亨二年(671年)初秋便到广州,但因为东北信风还没有来临而未能立刻成行,只好等到农历十一月,利用东北季风起航。返航时,则选在夏秋,利用西南季风东归。这说明,至少在唐代,中国人已初步建立起了与信风相关的航海定量概念,不仅掌握了季风来临的规律,而且能准确推算出东北季风来临的时间,能及时远航。

2.宋代

“到了宋代,中国的航海技术在当时的社会重大需求、科技的全面发展以及历代航海技术的广泛积累等诸因素的强力刺激与推动下,产生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以先进的磁罗盘导航、天文定位以及娴熟的季风航海技术与远洋船艺技术为科技背景,中国古代航海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这一历史时期转折用英人李约瑟的话来表述,就是中国人比西方领先二至三个世纪,从“原始航海”时期进入了“定量航海”时期。在这一

[一起品小说 请记住www.17pxs.com 手机版访问 m.17pxs.com 无弹窗小说网]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