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禁军将士们的心声,看着缓缓走过的彭城公,心中只有敬仰之情。
无数人目送着李笠走过东掖门,直到其背影消失,东掖门才重新“热闹”起来,窃窃私语重回。
许多人对即将实行的新税制,充满期盼:真想看看彭城公,要如何收拾那帮奸商!
。。。。。。
当李笠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时,东堂内的气氛为之一凝,宰辅们都看着门口,看着这个身材魁梧的武官。
武人特有的气质,以及李笠那自信的眼神,让诸位大臣忽然觉得有些心悸。
眼前仿佛有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出鞘那一瞬间闪烁的光芒,让人心悸不已。
李笠光是站着不动,就有蓄势待发的气势,让人觉得有些不舒服,仿佛危险下一刻就要到来。
宝剑有双刃,既能杀敌,也可能砍伤自己。
那么,要什么样的持剑人,才能把李笠这柄锋利的宝剑用好?
大臣们心中闪过这个念头,尚书侍郎王褒,想着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大量粮食,对李笠的能力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居然可以绕过朝廷,自己解决调粮问题,一夜之间,让建康城里那些囤粮豪商倾家荡产。
你...你到底还有多大本事没使出来?
这些粮食,莫非是你早就囤着的?
你大规模囤粮想干什么?
王褒愈发觉得李笠与众不同,并不是单纯的粗鄙武人,
向来不喜武人的湘东王萧绎,一只独眼盯着李笠,忽然想起了十几年前。
十几年前,他任江州刺史,王府谘议参军徐君蒨,从鄱阳带回来一个鱼梁吏,说此人颇有意思,可陪伴世子左右。
那时,李笠给他的印象是平平无奇,只是未曾料,十几年过去,昔日的鱼梁小吏,已然成了常胜将军、坐镇一方的虎臣。
无论是战场上,还是别的地方,似乎就没有人是李笠的对手。
上首,特地到东堂召见李笠的太后,看着眼前这位气势惊人的将军,想起建康粮价大降的事实,忽然觉得信心大增:
看来,让你回京任职是对的!
李笠向太后行礼,得赐座,又听太后质询,便向太后和诸位宰辅讲起此次平抑粮价的内幕。
其实太后和宰辅们想知道的是,李笠从哪里调来这么多粮食?
这一点很重要,真的很重要。
李笠缓缓说着:“此次,官府要平抑粮价的对手,无非两类人,一是行商,二是坐贾。”
“他们对朝廷要行的新税制不理解,于是做了糊涂事...”
李笠用词谨慎,不会提什么“豪商受人指使”,尽可能淡化此次交锋中的权力斗争因素,避免授人以柄。
具体细节,也不会说得太细,一来太后和大臣们没那么多时间听,二来他不想把自己的人脉暴露太过。
“行商,在外地囤积余粮,坐贾,在建康城里大量收购粮食,导致本不该出现的粮荒,在建康出现了。”
“解决的办法,当然就只能调粮,可粮食都在商贾手中,微臣变不出来。”
这是李笠一定要强调的事实:他真的没办法变出大量粮食,因为他没有暗地里大规模囤粮。
“思来想去,也只能是晓之以理,动之以利,坐贾们拎不清,微臣便让人去找行商谈。”
“微臣在鄱阳、徐州任上,前后都组织商贾到岭表广州、交州贩卖货物,以货殖盈利增补官府开支,所以在广州、交州有些商贾做帮手。”
“趁着开春,海外蕃商舶来香药,便在广州、交州用大量烧酒与其贸易,然后用香药作为筹码,和那些囤粮观望的行商做交易。”
“所以,微臣调来的大量粮食,并不是凭空变出来的,这些粮食本来就该销往建康,只是被不明真相的行商们捂着,暂时滞留外地罢了。”
“微臣,只是从他们手中购入这些粮食,再运往建康而已。”
原来如此,太后和众臣点点头,心中疑惑得了解答。
也放了心。
如果李笠真的有本事“凭空”变出来那么多粮食,这就意味着李笠暗中囤积了许多粮食,随时可以造反。
现在看来,还是靠着经商的手段,和奸商们斗智斗勇。
萧绎看着李笠,想问几个问题,因为对方明显回避了一些细节。
甚至最关键的一点:你到底用了什么手段,让那些囤粮的豪商配合行事的同时,又不往建康通风报信?
或者,你提前往广州运烧酒,莫不是就是在回京之前,便给京城里的奸商下了套?
不过他还是没问,因为没必要,即便问了,李笠也不会老实回答。
太后看着李笠,想着这段时间,她每次召见李笠询问粮价一事,李笠都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愈发觉得信心满满。
朝廷缺办实事的人,尤其缺敢大刀阔斧改革弊政、不怕得罪权贵的能人。
现在看来,李笠能够胜任这一人人不敢接的重任。
有一次,她听萧大器提起李笠,说这是先帝(萧纲)留给他的栋梁之臣,可当大任。
现在看来,确实如此。
太后再次看向李笠,忽然问:“听闻彭城公长女,已近待嫁年纪了?”
这一问,大臣们悚然动容,然后齐刷刷看向李笠,心中惊疑:不,不会吧!!
李笠也被这一问问得毛骨悚然,心中震惊:你、你、你想干什么?
却只能老实回答:“小女确实已近待嫁年纪了...”
[一起品小说 请记住www.17pxs.com 手机版访问 m.17pxs.com 无弹窗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