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节 择其善者而从之(2 / 2)

真正喜好辩论的,就那么几家。有时候是儒家跟法家辩论,治理天下应该采用礼法还是理法。有时候是儒家跟墨家辩论,到底应该厚葬还是薄葬。有时候是墨家跟兵家辩论,该不该驱之以利。

各家各派,有的理想,有的现实,有的高尚,有的低俗,各有各的一套道理。听的多了,刘知易倒也听了进去。虽然都有明显的漏洞,可也有可取之处。儒家说修身总没错啊,一个人选择提高修养,做一个谦谦君子有什么不好?法家说天理至公,万事万物都应该按照法理运行,在大多数时候都没什么错误,法治不是完美的社会制度,确实人类能摸索出来最好的社会制度。

理想主义的法家说,“即使天塌下来,正义也要得到伸张”,这信念听着伟大,但人类社会实际上真正面临天塌下来的时候,往往是靠着一次次苟且存活下来的,当天下大饥,人相食的时候,是那些泯灭良知的人活了下来,当强大的敌人兵临城下,是那些苟且偷生的人活了下来,坚守正义的英雄都死了……

刘知易并不觉得坚守正义有错,哪怕坚守正义会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但坚守正义本身也是对的。刘知易也坚信这一点,但他不会去践行,他不是理想主义者,他懂得权衡,懂得取舍,这个信念无法得到践行,但这个信念是对的。

他觉得农家农民伯伯说的也有些道理,虽然让高高在上的大人物跟老百姓一起同耕同食,根本不可能做到,但让上位者了解民众的现状,这个观念是对的。固定物价也不现实,人类历史上,凡是试图干预物价的社会,都遭到了经济规律的惩罚,把昂贵的丝绸定一个平民价,带来的结果不会是穷人也穿得起绫罗绸缎,而是没人在去生产绫罗绸缎了,或者没人再去卖绫罗绸缎了,因为生产成本高昂的丝绸会亏损。但“市贾不二”这种来自农民的呼吁本身,却值得重视,因为粮食的价格大幅波动,会让大量农民破产,接着土地撂荒,全民饥馑,社会动荡。所以在关乎普遍民生的领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价格保护,是很多国家的普遍做法,比如保护价收购粮食。

刘知易甚至觉得那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都有些道理,他们说“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他们不会为了天下拔一毛,也不会把天下据为己有,不利天下也不取天下,这也是一个人的自由。

像昨天一样,刘知易今天又听了所有学派的演说,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

夜里回到宿舍的时候,不由大吃了一惊。他发现他修为大进了。

主要是儒家,从秀才境界,突破到了进士八品。

他有些恍惚,觉得不真实,他心中始终不太认可儒家的道理。可儒家进境如此之快,完全不合逻辑,出乎意料。

复盘了许久,他觉得可能跟他心态的改变有关,因为被儒家强行逼迫修行,他对儒家有很强的逆反心态。结果在这百圣图中,听这些诸子百家论道,他突然觉得各家各派都有他们自己的道理。这是典型的儒家心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面对这种结果,刘知易肯定自己撞到机缘了,同时对这幅图到底是什么来历充满了好奇。这绝对不是一般的宝贝,画卷名叫《百圣论道图》,他可不相信图中画的是诸子百家的圣人,因为没人见过圣人,那些圣人早就死了几千年了。只能是后人臆想出来,画成图画的。即便如此,这依然是难得的宝贝。一个陌生的老人,将此图轻易交给刘知易,不弄清楚情况,他心里也不踏实。

他决定第二天就去及第楼找一下此人。

当他早上赶到及第楼的时候,却被跑堂的店小二拦住了,因为及第楼今天不接客,被赵郡门阀包下了,宴请所有赵郡在京士人。

赵郡赵氏,是天下六大门阀之一。赵郡位于中原八郡东北,南邻魏郡、东靠燕郡,北方是山区边郡云中郡。由于距离中原较远,当年太祖一统天下的时候,赵郡是最后一批平定的郡之一。赵氏起兵,里应外合,帮助太祖轻易驱逐了戎人,夺取赵郡。因为这种功劳,虽然没有开国八国柱那么显赫,也没有中原八郡那么特殊,赵郡赵氏还是成为了门阀世家,最典型的特征是,趁着战乱,在夏太祖的默许下,赵氏几乎吞并了赵郡三分之一的土地。

农业社会,谁掌握了土地,就掌握了一切。所以赵氏这个门阀,虽然失去了古代举荐官员的资格,但在地方上,却比官府号召力还强,朝廷派去的官员,想在赵郡做的稳当,就必须得到赵氏的支持。

刘知易点了点头,不为难店小二,但他是来找人的,亮出了牌子。

一块木牌,十分朴素,上面刻着一个“吕”字,结果店小二看后,脸色都变了。

“公子稍等。小人去去就回!”

很快他又出来了,楼里的掌柜跟他一起小跑着出来。

“这位爷,您请!”

也不叫公子了,直接喊爷了。

刘知易被带着穿过了及第楼大堂,走进后院。这是一个别致的园林,并不出名。刘知易在入口处看见匾额上写着“吕园”二字,应该是名字。

进了吕园,掌柜的和店小二就退了出去,走到前堂,掌柜的才呼出一口浊气。

问店小二道:“这位爷是谁啊?你可见过?”

店小二仔细想了想:“有些面熟,又有些生。今年肯定没来过楼里。”

这个店小二,最出名的就是一双眼睛,见过的人几乎不忘。

掌柜道:“好好想想,有老爷令牌的,都是了不得的角儿!”

店小二点头,出入吕园的都是什么人,他不敢打听,但却已经听说,那都是太学学正,太常太史这样的大人物。听说当年的徐谦都是这里的常客。

[一起品小说m.17pxs.com 无弹窗小说网]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