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被太师支配的学生们(1 / 2)

“连你们俩也都大了,走吧,去念书吧!”

张希孟拍了拍老三张正邦和老四张明时。

这俩小子背着行囊,一起往前走,他们准备登上火车,先去应天,然后再去济民学堂读书。

张希孟看着俩儿子的背影,怔了怔,怅然若失。一扭头,去了站台边的摊位上,买了一篮橘子,在火车出发之前,通过窗户,塞了进去。

是老三张正邦接了过来,“多谢老爹了。”

“嗯,好好盯着你四弟,别让他惹祸。”

老三张正邦连忙答应,老四却是绷着脸不说话。

别看是双胞胎,可这哥俩南辕北辙,一个爱说爱笑,特别活泼,一个却是冷着一张脸,说句话简直要了他的命。

不过有一点倒是差不多,就这俩小子学习成绩都极好,老四甚至还要比老三厉害那么一线。

你要知道,在张家这个学霸云集的环境里,能让人说一句好,那该是多高的赞美!

不管你学霸也好,学神也罢,到了张家的门口,老老实实,乖乖站好。

这个门里,随便拎出来一个,都能让你高山仰止,五体投地。

这话丝毫不是夸张。

这些年里,张希孟除了完成几部史书的撰写,还整理了文集,详细论述了民本主张,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另外早些年张希孟还编写了数理化等科目的入门教材。

也就是说,小学生进入校门,就开始被张太师支配。

不过这些还算好,张希孟算是很客气的,他编书都是强调通俗易懂,要照顾各个方面,各个程度的学生。

简言之,张太师负责给大家伙打开一扇求学的大门。

从这扇大门往里面望去,一个五彩缤纷,绚烂多姿的世界,就向你招手了。

然后你就会很不幸地发现,接下来的东西,还跟张太师脱不了关系。

虽说这些教材不是张希孟编纂的,但是需要背诵并默写的玩意,有三分之一,都来自张希孟这里,没办法,谁让这些东西是大明的立国之本,身为大明的学生,不可不知。

尤其是有志向考科举,为国效力的,那就更离不开了。

不但要记下来,还要默写,甚至要做到随便引用,张口就来,没办法,这是你们日后在官场厮混的本钱。

要是连太师的教诲都记不清楚,说不出来,凭什么立足大明朝堂?

难道你们不清楚,大明朝的整个官制,都是太师一手打造的吗?

从某种角度来讲,这一套官制,才是张希孟最大的成就。

因为当下的大明,处于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

几乎每天,都有全新的变化产生。

传统官吏那种几乎无为而治的模式,完全适应不了。

如果翻开报纸,你就会发现,各种各样的桉子,尤其是财产争端,多如牛毛。人们彼此之间的冲突,也一下子多了起来。

光看累计的桉子数量,大明朝都差不多到了末世,哪怕唐末,元末,都没有这么吓人。

这种状况,自然是有道理的。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工厂出现,大批的劳动力从农村进入了城市,大明朝的市民数量,迅速暴涨。

这可不只是从一地到另一地,换个住处那么简单。

因为即便张希孟在朝的时候,主张打击宗族势力,迁居豪强,把世家大族几乎扫荡一空。但农村社会,依旧是个熟人社会。

什么叫熟人社会?

那就是彼此认识,沾亲带故,坐在一起闲聊,总会找到共同的亲戚,哪管八竿子打不着,也能攀上一点关系。

既然有点关系,就不能做得太过分,有好些事情,就能在乡村解决掉。

比如分家析产,这就是有一般流程的,几个兄弟,把亲戚请过来,让大家伙见证,通常都能处理差不多。

只有那么争议很大的,才会闹到官府。

又比如说大家伙都很熟悉,小偷小摸一类的事情,就会少很多。

毕竟一旦被发现了,不用三天,三亲六故,全都知道,瞬间社死,那滋味可不好受。

结果进了城市,环顾四周,全都是陌生人,根本不认识。

失去了忌惮,加上初来乍到,生存艰难,挣的钱也少,就有过不下去的情况,眼下也没有扫码支付,全都用现金交易。

因此出现小偷小摸,一点也不意外。

就在去年的时候,张承天甚至侦破了一个小偷学校。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