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见他如今身居高位,但对自己却仍如往昔,心中大是欣慰,那些原本杂乱的念头,霎时便尽皆消散。
连忙上前几步,深深一揖,回礼道:“明公荡涤群贼,保国家社稷,今主政青州,实乃青州之幸、融等之幸也。犒军请宴,自是本分,不敢落后。”
刘璋微不可察的轻轻一皱眉,随即平复。知道孔融这种门第,最是讲究个规矩等级。自己如今位高权重,若要让他当众跟自己哈哈,只怕真个是太难为他了。
当下也不再刻意去做些亲近,中规中矩的跟众官吏见过,这才在众人簇拥下,往城主府中而去。
到得府中,果然筵席早已备下。众人分宾主落座,水陆并陈,觥筹交错,自有一份热闹景象。一席酒,直直吃到月上中天,这才散去。
第二天,青州治下各郡、县主官齐集城主府,汇报政务民生之事。黄巾之乱,受害最深的便是幽、冀、青、徐四州。如今大乱平定,百废待兴,一时间,刘璋案头堆牍如山,千头万绪。
正所谓打天下易坐天下难,这些个政事繁琐细碎,却又关乎一州之安定发展。刘璋虽然头疼,也只得沉下心来,一件一件的细细厘清,分派安置。
好在他已经派人去召一直留守在信都的颜川等人,等到颜川、耿武、李历过来,加上身边的沮授等人,自会轻松许多。
对于青州的治理,他虽不明政事的细节,但也是有个大体的想法。其中召民回耕自是首要之事。
青州经了黄巾之乱,百姓流失严重,州内耕地大片抛荒。使得原本一个富庶之地,如今竟有粮荒之虞。
大乱期间,本地大族世家,破落的、出逃的不计其数,更是多出无数无主之地。这些田地的清理丈量,如何分配调控,也是当务之急。
不过也正因如此,让他手中多了极大的筹码。要知国人对于土地的狂热,几乎已经到了偏执的地步。有地,就能招来众多的人口,就能最大限度的将人心聚起来。
有了人口,有了粮食,衣食丰足了,才能进一步实施发展经济,积蓄实力。刘璋将这个思路与沮授等人一说,众人都是深以为然。
只是这个工作量实在太过庞大,饶是沮授、陈宫等皆为经世之才,也是忙得脚跟打后脑勺,叫苦不迭。
待到颜川等人到了,众人虽多时不见,也不过只来得及欢宴一场,随即便投入到繁重的工作当中去。
刘璋直到此刻,才深感治政之艰。如今不过才一州之地,便已如此。真要等日后大一统了,偌大的国家涉及的内政,那将该是如何的情景?
只是他虽知其难,一时也没办法。治政不是对阵厮杀,来不得大跃进之类的,必须扑下身子,一点一滴的做细致才行。这且不说,他身为主上,也不能只被内政之事缠住。其余如军事、外交等等,皆需有个考量框架才行。
在刘璋心中,青州东临大海,海事方面如今却几乎是个空白。古人不知海事的重要,做为后世而来的刘璋,可不会不明白其中的重要性。
不说日后怎样怎样,单单就是下一步放眼统一大业,若能将海事发展起来,必将成为他远超其他诸侯的重要砝码。否则,单靠内陆布局,统一进程必将如历史一样,需要极长的一段历程才能完成。
所以,这些日子,他干脆将所有政事全数推到沮授头上,调陈琳、颜川、耿武、闵纯、李历、邹靖为辅,成立政事堂内阁,主要分管一州政事。
另外以陈宫为首,调集赵云、张合、张飞、褚燕、拔都为辅,主管军机处事宜。
抽调太史慈、徐盛二人出来,遍寻州内懂造船的工匠,征募懂得水上作业之人,初步筹建海事方面的相关基础编制。
军内,则以臧霸、张牛角为首,带着管亥、丈八、潘凤、晏明等人,负责操演之事。
又请孔融出来,设置招贤馆,广求贤达名士。孔融欣然应允,并举荐北海人孙乾为自己副手。刘璋大喜,自无不应之理,直接用为从事。
此时的刘璋,官位显赫,名声垂于天下。招贤馆一开,四方之士云集。有琅琊阴德、东海刘馗、沛县袁仲、昌平应劭等相继来投,刘璋俱皆用为从事,充实到政事堂中。
又有泰山人孙观、孙康兄弟带数百随从来投,并举荐辽西令支人吴敦前来。刘璋隐隐记得这几人,都是书中曾有记载的,当即全部录用,使为校尉。由是文臣武将,军容更盛。
如此数日,各方面工作虽然仍是沉重,却也稍得缓解。这一天,刘璋正与沮授、陈宫等人议事,忽有来报,大商甄逸、糜竺求见。
[一起品小说m.17pxs.com 无弹窗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