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所见略同(1 / 2)

琢磨着当前朝廷政局,杨坚梳理自己的思绪,关陇士族门阀是隋国建立的一大助力,甚至是当年周国建立的一大助力,可他们既然能帮忙,也能帮倒忙。

杨坚自信有办法压制住这些门阀、士族、权贵,可他的儿子怎么办,压得住么?

各方势力盘根错节,今日的忠臣,明日说不定就是新朝的从龙功臣,若周武帝宇文邕没有英年早逝,那么现在隋国的肱股大臣,大约还是周国的栋梁。

杨坚如今正值壮年,他觉得自己至少还能活上十几二十年,但如何避免日后儿孙被权臣废立,江山化作他人之物,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长远问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世家大族把持官员选拔这一弊端,结党营私必须打击,而官员的选拔制度也要改革,这才是釜底抽薪之策。

否则不管真么选拔,选上来的都是世家大族子弟或者族人,这样下去怎么得了?

压制世家大族,需要一股力量,外戚、宦官、宗室,数百年来各朝各代的经历表明这些力量根本靠不住,杨坚自己就是外戚上位,所以他需要新的力量,那就是寒门士子。

否则光凭皇帝一个人,一旦不小心打破朝堂势力平衡,很容易出问题,更别说幼帝登基,迟早要完蛋。

让寒门士子有机会被选拔,这样他们的官途和朝廷紧密相连,不是受益于家族门第,不是受益于荫庇,对于朝廷的忠诚度要高得多。

说是这么说,可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官员选拔,九品中正制断了寒门士子的上升通道,而察举制也好不到哪里去。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察举制再好,最后选出来的人才,就是这种废物,杨坚要加强帝权压制世家,那就得通过合适的制度来选拔人才,让寒门士子有机会做高官。

他思索了很久,心中有了腹稿,新的选拔制度和察举制有别,杨坚称之为科举,就是开科取士。

无论出身如何,想要当官就得参加考试,朝廷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只有具备真才实学才能通过考试做官。

这样就行了么?不行,关键就在于考试,要想通过考试,就得有学问。

学问,如今是世家大族占优势,原因就是财力,世家大族有族学,请得起大儒教授经学知识,族中子弟不用为生计奔波,从开蒙起可以一直专心读书。

寒门士子哪里有如此好的条件?

更何况读书也花费不菲,请先生在家教书,或者去学馆拜师求学,这都要钱粮,平日里消耗的笔墨纸砚,累计起来费用也不低。

可以预见,如果开设科举,最初几年即便是考学问,整体而言寒门子弟也未必考得过世家子弟,所以如何降低读书的成本,是顺利推行科举的关键。

杨坚已经有了计划,他要在州郡大兴官学,让寒门士子有机会读书,而至于如何降低读书成本的问题,关键在于书籍。

知识的传播需要书,书的流传要靠手抄,即是所谓佣书,所以一本书的价格不便宜,而练字需要纸张,纸张也不便宜,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就能有效降低读书的成本。

可就在他想办法解决的时候,有人已经解决了。

小兔崽子,朕跟你没完!

即便过了六年,杨坚一想到某人就无名火起,将近三年前,他派人去山南救女儿杨丽华,结果功败垂成,后来看了女儿的来信后,便没再派人去西阳城。

这指的是没派人去西阳城再行搭救之事,但不代表他不派人去刺探消息,而探来的消息里,隐含着一些重大发现。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