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好消息?(1 / 2)

刘文静给宇文温带来了好消息,在黄州州学授业的经学名家刘焯,时人称之为“二刘”之一,而“二刘”的另一位,如今已应刘焯邀请来到西阳,这对于在黄州求学的学子,甚至山南的学子都是好消息。

刘炫,字光伯,年少时和好友刘焯字士元一起求学,先后师从刘轨思、郭懋、熊安生等前辈经学名家,两人闭门苦读十年,终于悟出无上神功,破关而出,横扫江湖。

“北史儒林有云:惟信都刘士元、河间刘光伯拔萃出类,学通南北,博极今古,后生钻仰。所制诸经义疏,搢绅咸宗之。”

“又云:刘炫学实通儒,才堪成务,九流七略,无不该览。虽探赜索隐,不逮于焯裁成义说,文雅过之。”

杨济记忆力颇佳,把北史儒林相关内容背了一遍,宇文温听着不住点头,面带笑容,心情好得不行:“哎呀呀,杨司马记忆力不错嘛,北史背得滚瓜烂熟的”

既然心情好,所以宇文温的毒舌毒性也锐减,若不是要保持言行得体,他差点就要称呼杨济为“老杨”,如今他正在自己书房会见杨济,分享这个好消息。

“大王,下官当年挑灯夜读,自然是记忆深刻,刘光伯愿意来西阳,真是让人有些意外。”

“同窗好友相邀,来西阳开业授课讲学,顺便将自己的着作出版,再顺便校书、勘误、解惑什么的补贴家用,西阳不正好合适么?”

宇文温如是说,心中美滋滋的:这可是“二刘”不是“二流”,天下无敌的经学双璧都在西阳,这说明什么?说明我的文学指数要爆表了!

这可不是什么虎躯一震,再震、三震把人家给震服的,这可是我苦心经营的出版业带来的丰厚回报!凭本事吸引来的超级学霸,你们服不服!

换到后世,二刘那就是诺贝尔奖级别的业内大牛,我的儿子以后有超级名师做老师了!

见着宇文温喜形于色,杨济又开始纠结,他当年饱读史书,记性又好,当然记得这个时代有名人物的大概生平,而这位刚到西阳的刘炫嘛

“怎么?黑着脸,莫非怕寡人招待不周,把人家给气走了?”

瞥了一眼宇文温,杨济问道:“大王,可记得刘炫生平?”

他用的是记得一词,若是外人听了会一头雾水,但两位是不正常人类,所以私下里说起这个时代的人物,两人都是用记得一词。

听得杨济这么问,宇文温本能觉得对方在给他下套,不过说实话他真是不记得刘炫生平,所以疑惑道:“寡人不记得,有何不妥?”

杨济干咳一声,简要的将自己所知一一道来:刘炫和刘焯,年少时便相善,一起求学,一起成名,两人的经历同样坎坷。

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二刘成名靠的是出色的学问,而也是因为出色的学问,导致两人仕途不顺,毕竟妒贤嫉能的庸人太多,而这两位年轻气盛不会做人,处事不够圆滑,得罪人而不自知。

杨坚以隋代周建立隋国,招纳天下文士,二刘学问出众,却虽然入朝为官却始终未得重用,而刘炫甚至还弄出一桩丑闻,成为他一生最大的污点。

原本的历史里,杨坚只用了数月就平定尉迟迥之乱,随后建立的隋国已是中原霸主,杨坚有感于数百年来战乱不断,许多书籍都散落民间不知所踪,为了重振文风便下令广收书籍,献书者有赏。

刘炫献连山易、鲁史记共一百多卷,因为他是经学名家,故而朝廷不疑有他,照常发放赏钱,然而不久之后有人出首,揭发刘炫所献书籍均为伪作。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