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赫赫武功(1 / 2)

午后,林邑国都典冲城外,看着熟悉的城池,冯德郎干咳几声,领着随从向东门走去,入城的道路弯弯曲曲,不远处的路边竖有一块石碑,上面用梵文书写着前国王范胡达的光辉事迹。

一般的林邑国人大多不识字,而往来典冲和港区的商人们,即便识得梵文,也不会停下去看石碑上写着什么,冯德郎没有放慢脚步,从石碑旁走过。

石碑上的内容,他早已看过,无非是歌功颂德,没什么意思。

林邑国自立国一来已经历数百年,其间虽然国史不修,最初百余年有过多少国王也是一比糊涂账,但林邑国却要专门为已故国王范胡达立碑,其中自然是有原因的。

因为以林邑国的角度来看,范胡达的功绩值得大书特书。

林邑国建国之初,国王姓区,后来王族绝嗣,便由当时国王的范姓外甥即位,所以自那以后,林邑国的王族便姓范。

大概是中原衣冠南渡的时候,林邑国的王位传承出了些问题,一个奴隶出身的范姓权臣,将王子全部害死,最后继承了国王王位。

此范非彼范,但林邑国的王族依旧姓范,到了晋国后期,名叫范胡达的林邑王,开始向北大规模用兵,晋国的日南郡、九德郡被其屡次寇掠,两郡太守被其俘虏。

时值权臣桓玄乱政,晋国内部纷乱不休,对于交州以南林邑国的寇边之举力不从心,交州刺史屡次派兵击退林邑军,却是治标不治本。

范胡达有恃无恐,每年都要向北用兵,多次攻破日南、九真郡城,可谓“赫赫武功”,而此时晋国身陷孙恩、卢循之乱,自顾不暇,更没空增兵交州,讨伐胆大妄为的林邑国。

卢循兵败西逃,妄图占据交州以为再起的巢穴,结果在龙编城外南津大败,穷途末路投水自尽,而林邑国王范胡达认为攻取交州的天赐良机到了,便亲自领兵大举北上。

结果被交州当地晋军打得大败,一个儿子和一名大将阵亡,另一个儿子被活捉,眼见着局势不妙,范胡达赶紧献表投降,声称悔不当初,要臣服晋国。

虽然只是名义上的臣服,但晋国无心也无力问罪,于是就坡下驴,不痛不痒的谴责了几句,便接受了林邑国的所谓臣服。

范胡达不久之后病逝,但他为林邑国开边的“赫赫武功”,以及营建新都典冲和北部重镇区粟的功绩,成为后来历代国王的想要效法的一代雄主,故而在林邑国都东门正门外官道边,树石碑铭记范胡达的光辉事迹。

以林邑国人的角度,看范胡达石碑会觉得热血沸腾,可冯德郎身为“外国人”,看了范胡达的赫赫武功之后,心里却不是个滋味。

因为他是高凉冯氏子弟,冯氏一向以身为中原汉人苗裔自豪,林邑王范胡达以及林邑国其他国王的丰功伟绩,都是建立在交州尤其是日南、九真郡百姓的累累尸骨之上,这就是汉人的血泪史。

林邑国不断寇略日南、九真,当地官员、百姓惨重,交州刺史派兵击退林邑军,待得主力返回龙编,林邑军再度杀来,破城之后又是一轮屠杀。

反反复复折腾几十上百年,日南、九真两郡自秦汉以来的汉人移民伤亡殆尽,当地百姓的构成渐渐以俚、僚人甚至占人为主,对于中原的感情渐渐淡薄直到消失。

连带着交州也被拖得元气大伤,导致当地豪强不断作乱,更加无暇南顾,林邑国就是用连续几十上百年不断蚕食的方法,最后终于得手。

日南郡,再也不是中原朝廷辖下之地了。

冯德郎读过书,识得字,所以知道一些历史,不过他身为海商,不可能因为这种事就不做买卖,高凉冯氏如今和冼氏并称,族中子弟多有从事海贸者,冯德郎靠着跑船做海贸,收入颇丰。

每次来林邑港,他都要乘船逆流而上,在典冲东面两河交汇口登岸,走陆路到典冲城里拜访林邑国的权贵,以便让对方行个方便多照应照应,所以对典冲城熟得不能再熟。

即将来到城门处,却见身后河口方向有数骑登岸,向着城池疾驰而来,看样子是下游港区赶来的信使,冯德郎心中一动,领着随从快步跑向城门。

他是熟面孔,所以交了入城税便省去搜身直接入城,所有人刚进城,那几个信使便冲到了城门处,大声嚷嚷着:“关城门,关城门!海寇袭击港区了,关城门,免得海寇混进来!!”

城门处一片混乱,守门兵丁不顾往来行人的哀求,强行将城门关上,及时入城的冯德郎暗暗松了口气,继续向前走。

一名随从紧随其后,低声问道:“郎主,接下来?”

“去老地方下榻,不要做多余的事情。”

“那么”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