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西洋,“早”在三宝太监郑和一千年前,就已经有许多中国人进行过了,明初的郑和舰队,走的是一条成熟千年的航线。
神丹经这本书,就详细记载了南洋诸国、西洋诸国的风土人情,这都是得益于发达的南洋航线、西洋航线,各国风土人情,不是作者凭空编出来的。
宇文温看过之后,感慨之余,有些唏嘘。
对于后世的许多人来说,提到大航海时代的南洋,就会想到富含金矿、铜矿的吕宋菲律宾,就想到西拔牙殖民者建立的马尼拉据点,宇文温也是如此。
然而实际上,中原对于吕宋,早在后汉末年就已经有所了解。
三国时期东吴的船队就已经抵达菲律宾群岛,当时,孙权派遣朱应、康泰出使扶南,顺便勘察南洋诸国,这两位就率领船队抵达过涨海东界的“自然大洲”。
涨海,就是后世所称南海,而“自然大洲”,就是吕宋菲律宾群岛,朱应、康泰此行,却不是开辟崭新航线去探索未知海域,他们是根据之前就有的航线进行航海。
所以,汉末魏晋时期,中原的海船就抵达过“自然大洲”,海商们对这个地方不陌生,市舶司收集来的消息称,交广一带的海商反映,现在的“自然大洲”上,就已经有来自交广的人在开矿,开采金银。
这个事实,让宇文温愕然,随后是默然。
对于大航海时代,中原航海史上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事情,是明初的“郑和下西洋”,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在魏晋年间就已经成熟。
而经过航海频繁往来东南亚的人,并不是明中期的西班牙人和荷兰人。
是大秦拂菻人,波斯人,天竺人,还有后来的阿拉伯人。
西面各国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热衷,对于南洋诸国的热情,远超中原天朝,以至于晚唐时,定居广州番禹的阿拉伯人超过十万,而南洋诸国,信奉的都不是中原宗教。
南洋诸国,先后接受了西面传来的各种宗教,北面那个庞大的天朝上国,对于近在咫尺的这片海域和土地,却是持着鄙夷的态度,历经千年都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
只有那些活不下去的百姓,才会背井离乡“下南洋”,到烟瘴之地生根发芽,然后被当地土着和外来的西方殖民者当成韭菜,时不时割一拨。
杀一批,又来一批,杀一批,又来一批,中原朝廷的态度,却视这些在化外定居的百姓为叛逆之人,认为死得活该。
对于自发性“下南洋”的中原沿海百姓来说,他们只有同乡,没有同胞,不断发生在南洋的大屠杀,是针对某某乡的人,不是针对“中国人”。
当别人举起屠刀时,甚至还把同胞推过去,以便讨好屠夫。
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即便中原在两汉魏晋时,就对下西洋的航线很熟悉,也对下南洋前往南洋各地的航线很熟悉,却依旧坐视这片地区被西来的势力所吞食、占据。
一如两小无猜的青梅竹马,男方坐视女方成了别人的女朋友,最后成了别人的新娘,全程却无动于衷,因为一点也不珍惜。
看着这本太清金液神丹经,宇文温心生无力之感,在农业时代,中原王朝必然采取重农抑商的国策,必然把注意力集中在西北草原,集中在东北的白山黑水。
南洋和西洋,在统治者眼里,比鸡肋还不如,即便南北朝时期,民间海商就已经把南洋、西洋航线摸索得很清楚,历代朝廷依旧无动于衷,只想着南洋香药,没想着实质性的扩张。
宇文温忽然想起一段话,特别应景:是我,是我先,明明都是我先来的…
交州也好,自然大洲也好,还是开采金银也好
历代中原王朝,辜负了南洋这个“青梅竹马”,所以,他要怎样做,才能不辜负这个时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