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道明寺(1 / 2)

托盘里的七彩玻璃法螺,看上去颇具玄幻色彩,宇文温盯着这做工精良的玻璃制品,听着耳边那呜呜作响的法螺声,以及回荡寺内的钟声,忽然有一种即将渡劫的感觉。

此时他正做虔诚状,在众目睽睽之下一本正经的观看法事,所以无法抬头看,看看上是否有九神雷聚集,然后当头劈下。

但那不可能,今日晴空万里,加上寺内有九层佛塔,塔上有招雷的避雷针,若真有雷要劈下来,劈的也是那九层佛塔。

宇文温收回思绪,看着眼前托盘上的七彩玻璃法螺,继续强迫自己做虔诚状,看着诸位得道高僧诵经。

他当然不信佛,但不好表现得太过明显,不想让朝野内外认为他有强烈的灭佛倾向,所以逢场作戏是必须的,既然身处佛寺,就该表现得虔诚些。

宇文温出巡至广陵,在广陵待了月余,看了织造工场如何将来自竺的棉花纺织成布,看了白银交易所“摇号”的盛况,又接见了各方贤达,该做的事情都已经做完,秋也到了。

他就要返回长安,在临走之前,再到佛寺转转,搞一下大场面,以便向下百姓彰显他的礼佛之心,免得大家担心他搞灭佛。

礼佛的去处,自然是宇文温当年在扬州总管任上时建的这座佛寺。

他还亲自为这座佛寺取了个名字:道明寺。

“道明”,是“大道昌明”的意思。

当然还另一个意思,那就只有宇文温自己知道了。

做戏要做全套,所以宇文温此时正经历漫长的法事,看着宝相庄严的高僧们诵经,他心中有些过意不去,眼睛看着自己赠送的七彩玻璃法螺,心思却飞到了万里之外。

不知罗马城里的教皇或君士坦丁堡城里的大牧首,摆谱的场面有多大?

自从收到了波斯王后、罗马公主玛利娅的密信,宇文温对极西之地罗马国的兴趣大增,虽然以当前的科技实力,他不可能对万里之外的罗马和波斯施加什么实质性的影响,但脑海里幻想一下,总是可以的。

宗教问题,是各国最高统治者无法避不开的,宇文温的选择是扮猪吃老虎,慢慢“改良”佛教和道教,至于万里之外的宗教,他就只能当旁观者。

为了开展对西洋的贸易,宇文温突击准备了一些礼物,让即将前往波斯、罗马的使团带上,而这两个国家的宗教氛围浓厚,所以礼物之中,宗教类型的物品不少。

其中就包括紫色的玻璃十字架。

礼物,不成敬意,宇文温只打算和波斯、罗马做买卖,没有什么进一步的想法,因为这不现实。

他在有生之年,只需要致力于让中原变强就行了。

要想增强国力,就得大刀阔斧推动变革,这样一来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钱粮,只要钱粮充裕,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所以他无论如何都要发展海贸,积累足够的资金。

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早已有之,所以现在要做的只是加以利用即可。

靠着海贸所得利润来填补朝廷的巨大开支,足以在大兴土木的情况下,保证国家的稳定,“历史证明”这样做可行,不是宇文温自欺欺人。

“历史上”,同样是对外大举用兵,同样是修大运河,同样大兴土木,隋炀帝杨广和明成祖朱棣的成就和结局,可是差地别。

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隋朝时的国力和明朝时的国力有不同,明代的生产力和国力比隋代要高很多。

其次就是海贸。

宇文温觉得明成祖没有落得隋炀帝下场的原因至少有一半在于海贸,因为明成祖有郑和下西洋,海贸带来的暴利,让明成祖时期的财政没有崩盘,可以用钱去解决许多问题。

即便到了明末,海商郑芝龙靠着几条破船经营中日贸易都能发家致富,让儿子郑成功有本钱收复台湾和满清对抗,由此可见海贸的暴利到底有多高。

在这个时代,没有美洲白银,没有烟草等高价值经济作物,但海贸依旧有巨大的利润,别的不,南洋香料就是最畅销的商品,所以宇文温觉着自家后院就有座金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去挖掘。

想着想着,宇文温有些走神,尉迟炽繁见着夫君情况不对,趁着别人不注意,赶紧用手肘碰了碰对方。

回过神的宇文温端正坐姿,继续做虔诚状听高僧诵经,不一会他发现情况不对,因为身边少了个人。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