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愔搂钱的本事(1 / 2)

一秒记住【www..l】,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李愔这次发表的文章标题又长又恶俗,名字就叫《朝廷发行土地券,数十名贵族、义商争相抢购》。看标题就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就是介绍了前天购买土地券的情况,不过在李愔笔下,刻意夸大了各个购买者的光辉形象。

若是只看这一篇文章,估计大部分人都会有些摸不到头脑,因为文中对土地券的描写不多,只知道是提前出卖的高昌国土地,其它的一概没有。不过在下面名为《土地券与儒商》的文章中,立刻对所有读者心中的疑问作了解答,不但将发行土地券的原因详细解说一遍,而且还极力称赞了前一篇文章中,购买土地券众人的高尚品格。

另外在这篇文章的标题和内容中,李愔还第一次使用了‘儒商’这个词,称赞王子豪和钱贵等几个大商人,在国家危难之际,不计个人得失,冒着极大的风险购买土地券,如此义举与儒家提倡的忠君爱国十分契合,也正合夫子教诲的孔孟之道,因此亦可称为‘儒’,再加上他们的身份,可以称之为‘儒商’。

这两篇文章一出,所有人都已经不在乎它们都是用白话文写的了,关心国事者讨论着西域那边发生的危机,同时对西突厥与高昌的嚣张感到无比愤恨;而家有余财的人则四处打听,哪里能买到土地券?因为李愔在报纸上承诺,凡是购买土地券的人,若是战后不想要高昌那边的土地。朝廷会原价奉还,另外还有百分之二的利息,也就是说,相当于朝廷向民众借钱,打下高昌后不但奉还,而且还有利息可拿。

随着报纸的发行和人们的传播,短短一上午的时间。整个长安城都在讨论土地券的事。另外随着其它城市报纸的同步发行,以这些城市为中心,朝廷发行土地券的事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很快就传遍了大唐的大部分疆域。

而趁着土地券的这股热潮,在下一期的报纸上,李愔再次发表文章。指出经大唐皇帝李世民恩准,土地券将面向整个大唐的所有臣民发行,不过土地券的发行机构,却不是各地的官府衙门,而是设立在几个大城市中的大唐银行。

银行做为一种金融机构,发行国债本来就是它的份内之事,虽然现在银行业还十分弱小,业务面也很狭窄,影响力更是微乎其乎,不过李愔却知道这一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所以在土地券的发行上,他决定交由银行来运作,以此来推动银行业的发展。

这个消息一经公布,各个大城市中设立的大唐银行,立刻被蜂拥而至的百姓挤爆了门。为的就是早一点买到土地券,一贯钱就能得到二十文的利息,虽然看起来不高,但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反正铜钱放在家里也是放着,还不如换成土地券吃点利息。而且李愔还承诺。无论战争胜负,这些钱朝廷都会还给大家的,所以不用担心大唐万一成败,钱打了水漂的问题。

当然了,以上都是些普通百姓的想法,他们人数虽多,但手中的掌握的财富有限,真正赎买土地券的主力军,却是刚刚发展起来的新兴工商业主们。

相比只想吃利息的普通小民,工商业主们的想法要复杂的多。西突厥与西昌出兵阻断了大唐与西域的联系,更阻断了不少商人赖以为生的丝绸之路,短时间内就已经让不少人损失惨重,如此一来,大唐内部生产的商品外销受到影响,无数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工商业受到影响,甚至产生了商品滞销的现象。

一个产品的销售受到影响,与它相关的各个产业都会受到影响,这就是所谓的产业链,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唐近三分之一的商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都急切的希望大唐重新打通与西域的联系,恢复丝绸之路的畅通。

在这种想法下,又知道土地券就是朝廷为攻打西域做出的筹款之举,所以无数商人慷慨解囊,无论平时对手下人多么吝啬的商人,这时也会表现出自己大方的一面,拿出珍藏的财物换取土地券,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

当然了,商人们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觉悟,也有各个报纸的详细解说有关,否则以现在大唐商人的文化水平和大局观,恐怕能有现在一半的人购买土地券,就已经算是奇迹了。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