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机构和人事四(1 / 1)

马光明还是第一次如此小范围,如此深刻地参与对公司发展大计的讨论。刚才赵庆民讲的一番话他认为讲的很好,水平相当高,说到了要害。他早就发现,很多领导私下的谈话非常之精辟,但公开的、特别是会上的发言就味同嚼蜡了。这大概也是体制的悲哀。就像赵庆民,如果在会上,绝对不会说刚才那番话。

但红星的党政一把手就公司的人事问题做坦诚的交流而不避自己,当然令他高兴,这至少说明,陶唐把他当做可以信赖的伙伴了。所以,他竖起耳朵听陶唐的高见。

似乎是猜到了他的心思,陶唐说,“对于公司的发展,我其实没有什么高见。企业自有其发展的规律,前人总结的已经很到位了,不过是一个好班子,一支好队伍,一套好机制,一个好产品而已。刚才老马认为体制和机制最关键,其实没错。书记认为关键是两级班子,两级班子中中层的作用更重要,也对……”

赵庆民笑了,“这不是你说话的风格呀……”

“是真心的嘛。其实,很多事情本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没有好的班子,就不会有好的机制和体制,即使有,不过是写在纸面上而已。反过来,没有好的机制和体制,好的班子很快也变质了……但我还是倾向于从人入手,事业之成败,关键还是人。书记看重中层是有道理的,但我认为,如果班子不行,中层就不会好。书记认为班子的关键是一把手,有道理,但我不完全赞同,有句话肯定是正确的,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有完美的班子……”

“我说一句吧,”见陶唐停下来喝水,马光明道,“有些冒犯啊,你们二位正好相反啊,书记是会上讲的模棱两可,会下相当精辟。而陶总您确实会上干脆利落,小范围反而模棱两可了……”

“哈哈,”陶唐笑了几声,“是吗?我不觉得啊。我还没说完嘛。整顿人事应当是公司下一步的重点,书记讲的,和我不谋而合。但人事问题事关重大,不能来回翻烙饼,即使纠正了,后遗症肯定存在。就像老廖,当初因为工伤免职,班子是有不同意见的,我随后就发现这个同志是有很多优点的,完全具备中层行政一把手的基本素质,只能自己打自己的脸,承认错误总比强词夺理好嘛。好了,现在我说说我的观点吧……第一,要整顿班子。怎么整顿?就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体系。考核什么?政绩。每年签订的责任书上列明的那些指标条款就是政绩,但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完善。至少要加上对所分管单位中层的管理指导教育考核,一系列的东西……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企业,就是要保一方平安。如果下面出了问题,就要毫不留情地追究上面的责任。这个责任,也不能泛泛而谈,大而化之,必须明确,比如,基层完不成指标,分管领导就要承担责任。基层出了腐败,分管领导也要承担责任。这就要求公司领导沉下去,切实掌控基层并且为基层出谋划策。现在有些人总是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夸夸其谈,以后不行了,再不能那样了。”

马光明想,这点跟我是没有关系的。每天上班时间,至少有一半时间泡在车间,说的不是我。哦,恐怕老韩就在其中吧……

“考核与什么挂钩?主要就是绩效兑现,钱,拿钱说话。除非是涉及全局的重大失误,一般问题,就是拿钱说话。我不怕大家说我钻到钱眼里。进一步,如果你分管的单位连续两年完不成指标和分配的重点工作,就要考虑换岗了……我没权力撤你的职,但有权力让你坐冷板凳。”

赵庆民和马光明都没有吭气,静静地听陶唐讲。

“中层关键的问题有三个,第一是选人,第二是对现职人员的考核,第三是建立退出机制。最近我看了组织部给我的一份材料,我们这支中层队伍存在年龄老化的问题,50岁以上占%,40~50岁的占48%,40岁以下的不到0%。值得一提的是,在40~50岁的中干中间,70%是45岁以上的。这个年龄结构显然不合理。老人家过去提老中青结合,我认为是绝对真理。干部队伍必须建立合理的梯队结构,不能出现断层。所以,必须加大对年轻干部的选拔任用了。但是,我们的中干队伍又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人太多了!现职的科级处级加起来85人!无论如何不能说精干。这么庞大的一支中层队伍,再大力提拔年轻人补充新鲜血液,问题就更大了……

“多在哪里?我认为一是机构臃肿,集团设什么部门,我们对应的也设什么部门,甚至和地方上对应,比如是武装部,不就是负责预备役和招兵吗?用得着单设一个部门吗?所以必须精简机构。其次是副职配的过多,有的分厂甚至配了四个副职,人浮于事必然带来争权夺利,效率低下。怎么办?就要建立退出机制。其实我们是有干部任职年限的规定的,遗憾的是没有严格执行。不止是干部管理,好多方面都是这样。我准备把退二线的制度再捡起来,副职是多少岁,正职是多少岁,到点就退。只有让老同志退下来,才能腾出岗位提拔年轻同志。”

“我插句话啊,”赵庆民打断了陶唐,“退出是对的。但你要注意,就你说的45岁以上的干部,恰恰是公司的主力。依照年龄退二线,对于公司是一个损失。”

“任何时候也做不到两全其美,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陶唐继续说,“因年龄退出现役的好处是明摆着的……你说的那种情况,可以变通处理,如果珍惜某些中层的专业能力,我们可以建立返聘制度。把需要的人留下就是。

“现在我说说选人之难吧。跟彭勇聊了几次,也从其他渠道做了些了解,我们目前的,或者过去执行的选人制度核心就是一把手。基本是一把手说了算。比如你老马是管生产的,发现基层有个好苗子,怎么办呢?主要就是向一把手推荐,努力说服一把手采纳你的意见。是这样吧?当然,一把手可以从其他渠道发现人才,包括他的老婆子女。这些所谓的后备干部交给组织部后,按照一把手的意愿完成所谓的考察,就上会了。请你们回顾一下,有几个候选人是在考察中被刷下的?有几个上会的人选被否决?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我们不能说包括宋悦在内的历任一把手都是私心作祟。我想,他们都是想搞好红星的,他们都想把真正的人才选拔上来。当然,对于人才的标准不同,有的领导可能更看重对自己的态度,我说的肯定是个例了……但这个体制是有大毛病的,极容易被蒙蔽。

“怎么办呢?我认为就需要在体制和机制上做文章了。大凡优秀的企业,必定有一套成功的人才选拔机制。这方面我看了一些材料,主要的做法就是量化指标,把人才当做一件产品,把年龄、学历、职称、履历这些外在的东西和能力、威信这些内在的东西有机结合起来,划定权重,评分打分,扩大知情面,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人才选拔中来。我不是要让群众说了算,党管干部的原则是不能变的。但一个干部,如果群众不买账,谁敢相信他能做好工作?这方面我是有教训的,当年在盛东就遇到过这种情况,一个在领导层印象非常好的干部提拔后在单位遭到了麻烦,群众抵触情绪很大,让我后悔的很。这个人,特点就是唯上,眼睛只盯着领导,总是揣摩领导的意图,总能说出领导喜欢的话,但到了实际的工作中,却没有什么办法,夸夸其谈而已……有时候,我们这些人看到的,和群众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陶总,我说说我的看法,不一定对。”马光明看陶唐停下,于是接话道,“首先我赞同你改革选人的思路,但一口吃不成个胖子,恐怕还要一步步来。正如你说的,千万不能翻烙饼。红星在人事管理上是有教训的,当年曾搞过压缩机关人员的改革,又是评议,又是考试,折腾的很凶。最后压掉百十人,这些人还分不下去,一部分人跑到了技术口吃起闲饭来,我记得光是技术部的档案室就分去十几个,成了笑柄。还有的吃了空饷,跑到外面自己干去了。这是一个教训,损害的首先是一把手的威信。所以,我建议慢步跑,或者先搞试点……”

“老马的意见很好,千万不能着急……”赵庆民点点头。

“是的,要慎重。第二我就说说在职中层的考核。首先,我认为在职干部的考核是虚的!没有什么实际的东西!中干拿着丰厚的年金,造成了薪酬分配事实上的不合理,却没有硬性指标约束?!岂非咄咄怪事?我问了组织部,也问了吕绮,更看了他们的考核办法,一句话,都是扯淡!实际上一点效果没有!我认为最先应当改革的是这一部分,选人的办法可以充分酝酿,可以先按老办法过度,无非我们慎重一些罢了,但不把对在职干部的考核体系真正建立起来,我们的麻烦就大了!”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