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越来越远离了鼓山,边宁依旧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车厢里温度很适宜,手机里是和陶子成的通话,不过边宁把手机放在窗台上,只是自己望着窗外。
两个人各自做着事情,陶子成赶路回家,边宁当他的旅人。
因为车厢里宁静,他不好说话,于是两个人就多是保持着沉默,间或有陶子成说两句话,从耳机里传出来。
边宁靠着椅背,扭头望向轨道外一片茫茫的白色原野,地面有起伏,远山乔木茂密,近处的土坡衰草遍地,兼有几处绿油油的菜圃,在孤零零的郊外人家的院子里。有穿着棉衣的中年人在公路边行走,身后跟着一条癞皮的黄色土狗。
不知是为什么,边宁觉得心里泛起很大的安慰和疲累。
或许是因为离鼓山远了。
离开了鼓山,也如同离开了那个神奇冷酷的灵异客。
边宁一直以来内心的担子竟不知不觉放松下来,是这样的,人是被环境塑造的,离开了造就了灵异客的鼓山,边宁就只是边宁。
也有可能是因为离家近了。
这么多年以来,边宁一直拒绝承认净州是他的家乡,他的家乡是回不去的乡村,那个埋葬祖父母的地方,那个埋葬童年的地方。但因为有父母在净州,他居然不得不来这个城市寻求安慰。
说不想那是不可能的。虽然这辈子,边泽夫妻不是陪伴边宁最久的人,但他们无疑是合格的父母。
边宁的脑海里有过去的记忆浮现,他不去追忆,任凭记忆就这样在眼前略过,变成了窗外风景的注脚,变成了车厢温度的注脚,变成旁边那个乘客手里拿着的油汪汪火腿肠的注脚,变成陶子成低声抱怨天气的注脚。
将来,如果边宁再看到这个冬日落雪后鼓山外的荒野,再感受到相同的温度,再嗅到那根火腿肠的气味,或者再听到陶子成说:地上的雪好脏他会产生这种既视感。
他享受回忆的感觉,过去的热量一直温暖着他。
但正是这温度,叫人不舍得放下的温度,也让边宁的心变得软弱。
虽然羞于承认,可边宁确实觉得,他有些过分想家了,尤其是在这趟车上。说起来,将近一年没有回家,边宁也不知父母身上发生了什么,是否依旧没什么变化,就像以前那样,工作,生活,他们在家吃早餐,午餐在公司食堂,晚餐的时候去一趟超市,买好食材,然后一起回家。
他们会不会出意外?他们的身体是否健康?会不会遇见厄难?
生活在城市里,车祸,流行病,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他们会不会出事呢?
边宁有时候会想到,假如某天,父亲或者母亲去世了,他会如何自处。
这个想法总能让他流泪。眼前一片银装素裹的霜雪地,让边宁不禁会去想这样悲惨的事情。触景生情是人之常情。边宁看着那天空,云层白得干净又通透,一片空荡荡,像是什么也没有,没有太阳,没有星星和月,没有人造卫星和无人机,看不到飞行器的影踪,天空纯净分明,一片寥廓的空白,像是什么也容不下了,就如一个游子的心一样。
假如人死了,应该也是进入这样一片空无的白色里吧。
虽然边宁是一个执着追求宏大叙事的人,可也不妨他在为生命里琐碎的片段进行思考。他当然想过,假如自己死去,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听人说死亡是无梦的长眠。好像是很安慰,可边宁还是很害怕这种感觉。他想看看未来是什么样的,想看看以后在这颗星球上的人们是否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假如未来还有人剥削人的情况,还有资本家和雇工,还有出卖身体,毒害精神的现象,那样的话,他的奋斗又有何意义呢。
边宁不怕自己的死,他怕死而无意义。
他也怕那些苦难的人,他们活着的时候没有享受过生命,来世上一遭尽是吃苦,死了也一无所得,假如人的性命是这样一派无来无去的空无,那该叫人怎么面对这个混沌茫茫的宇宙呢。
诚然因为有死亡的存在,要说没有意义,什么都可以是没有意义的。边宁想不通这些哲学的问题,他不愿意去想,他只知道,看到受苦的人,他会难过,看到人的死亡,他会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