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唱着这首青年所作的诗,一阵风吹过,衣袍鼓起,须发飞舞。
宋州的少年郎,让他想起自己青年之时,那时身负壮志,希望有奋发激烈之时。
此时也是,但遥遥无期。
山高,水远!
萍水相逢的朋友,很可能一辈子只能见其一面。
不论是李白,还是杜甫。他们都不敢保证下次来虞城之时,高辰还在?或许,他们再也不会来!
……
在大侯乡通往虞城的官道上,一群人前呼后拥,人声鼎沸。
正是押送着刘三的高辰、张抃一伙人。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凑热闹的乡邻。
“辰兄,你可真厉害,这种杀人凶徒都被你抓到了。”
一名少年挤到高辰身边,满目崇拜的对他说道。
这名少年是高辰的邻居,名为高逸。
高辰这一个月看的书,都是从高逸那里借的。
高适,就是高逸的叔父。高逸的祖父在边疆带过兵,打过仗,不过自父辈之后,家境落魄。
和高辰不同的是,高逸家只有高逸一个男丁,有条件供他在乡学读书。
在开元二十六年时,唐玄宗下令各州县长官于每乡置办乡学一所。
这些都赖于这个时代的学习风气,从唐初以来,越来越多的布衣宰相横空出世,敲打着平民百姓的内心。
在家境殷实的情况下,父母都会想方设法送子入学拜师,望子成龙。
科举制度,也深深的刺激了学生读书学习的热情。
自开元、天宝以来,“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这种学习风气“浸已成风”。
但是高逸并不喜欢学习,用后世的说法,高逸就是大侯乡学的“学渣”。他一直崇拜高辰,喜欢高辰从容来去的游侠之风。可能是受了祖父一辈的影响。
“即便为匹夫,见恶也当斗。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若不缚恶人,冤魂便不得安息。”
高辰一脸正气的说道。
“下次辰兄出门,请带我一起。”
高逸目光希望的看着高辰。
高辰在大侯乡恶少年之中,如众星拱月。押着凶徒刘三,乡亲父老称赞,要多威风,就多威风。即便是高辰身边的恶少年,也一个个神气十足。高逸想象自己是高辰身边的一员。
“如果想要做大事,没有学识会让人看不起。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乡学之中的老师学问不精,你叔父乃天下间少有的学者,你可以跟在他的身边,用心攻读。”
高辰淡淡一笑,避开高逸所问,向他劝说道。
“叔父太严苛,我才不跟着他呢!”
高逸嘴一撇,嘟囔道。
“你叔父是否一直在你家中?”
高辰话锋一转,向高逸问到。
“叔父一直定居在宋城,很少过来。而且叔父朋友甚众,经常联系不上。”
高逸向高辰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