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二章 敦煌副本(1 / 2)

“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公元前111年,汉朝正式设敦煌郡。古代人一般用汉语字面意义来解释“敦煌”地名,如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唐朝李吉甫编的元和郡县图志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而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在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

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后大月氏强盛,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

西汉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两次挫败月氏,迫使月氏人西迁徙于两河流域锡尔河、阿姆河。整个河西走廊为匈奴领地,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余万”。汉武帝继位后,于建元二年前138年,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乌孙夹击匈奴。汉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

汉代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继出玉门关和阳关,沿昆仑山北麓和天山南麓,分为南北两条道路。南线从敦煌出发,经过楼兰,越过葱岭而到安息,西至大秦古罗马北线由敦煌经高昌、龟兹、越葱岭而至大宛。汉唐之际,又沿天山北麓开辟一条新路,由敦煌经哈密、巴里坤湖,越伊犁河,而至拂林国东罗马帝国。汉宋之际,丝绸之路是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敦煌也由此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此时,在距离敦煌数十里之外的祁连山脚下,风雪正盛。可就在这人迹罕至的山脚下、风雪中,却飘来了一阵嘹亮的歌声。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你唱的这是什么歌啊?”

“呵呵呵你有所不知,这首歌正是匈奴民歌而这歌里所唱的祁连山,就是咱们身边那座山!”

西域,祁连山脉脚下,三名裹着厚斗篷牵着骆驼的男子正在风雪中朝着酒泉方向前进。

“嘿我说老曲,这地方的鬼天气也太冷了吧?你的心态可真好,就这还有心思唱歌?”

走在最后方的一个人出声说道。他年龄偏轻,但却是这三人中官职最高者。

那名叫老曲的汉子朗声一笑,说道:“我老曲常年在这西域一带行走,早就习惯了这里的气候变化!倒是你们,最好不要在这里大声说话,很容易犯瘴病。”

后面那个年轻人笑着拍了拍自己的腰间:“呵呵呵放心,我们有主公让张神医专门给调配的清心丸!专门用来克制瘴病。”

“哈哈哈主公倒是想得周到!”

三人又走得一阵,中间那个一直没开口说话的汉子忽然道:“前面就是酒泉县了吧?也不知道张头他们到了没。”

年轻人紧了紧身后的斗篷,答道:“张头应该已经到了,毕竟他是第一个接到主公命令的。但我们这一队应该是张头之后第二名把?嘿嘿我倒要看看那老驴这次怎么说!”

原来这三人正是蛛网分布在西域周围的密探们。之前张承在得到孙策指示之后,第一时间就向周围的几个精英小队下达了集结的命令,并且他自己也第一时间动身前往酒泉县。这一次,张承不但亲自坐镇担任队长,而且还带着郝昭这个副队长。此外,另有四支队伍从周边向酒泉县的方向聚集而来。

眼前这支三人小队,是之前蛛网安排在陇西的一股暗桩。小队长就是走在最后的年轻人,此人在蛛网中代号“骆驼”,另两位成员则是“老曲”和“面瘫”。

而这次张承所选择的集结地点酒泉县,此刻就安静的躺在三人面前。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