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纪先向杨轩一礼,然后又拱手向师兄弟们见了一礼,这才开口,侃侃而谈。
“当此乱世,无论是孔圣的礼乐教化,还是孟圣的仁政王道,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可能适得其反。岂不闻周礼有言,刑乱国用重典乎?所以,学生以为,我儒教当儒法并重,方可实现万世太平基业。”
“胡闹!”
董纪的话刚说完,便有一人忍不住上前辩驳。
“叔纪,你这话也就在这里说说吧,若是去了稷下学宫,如此一说,岂不是助长了法家气焰,弱了我儒教威名?”
“不错。你这观点虽然有些道理,可不要忘了,我们今日要去做什么。”
又有一人出来,语重心长的道。
董纪梗着脖子,看向杨轩,对于其他同门师兄弟的话,置若罔闻。
杨轩笑了笑,看着四周睽睽的学生,抚掌道:“叔纪此言大善。”
董纪顿时有些洋洋得意,挺着胸,昂着头,扫视着众同门。
众人皆疑惑不解,显然对杨轩表里不一的传道,有些不知所措。
杨轩命众人一定要在各国宣扬仁道学说,可为何今日却又大赞董纪的言论?
二者可是相悖的啊。
毕竟,儒家讲礼仁,法家重刑典,双方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冲突矛盾。
而且,一直以来,法家都看不惯儒家的仁道,而儒家也视法家的刑典为治国小道,嗤之以鼻。
“吾等儒生,学圣人之道,修浩然正气,为的是什么?”
杨轩看着众门徒,淡淡的问道。
众人不假思索道:“当然是修身治国。”
“既如此,我们修了身,接下来就要治国。可眼前这乱世之国,如何治?是治一诸侯小国,还是治九州大国?”
杨轩又问。
众人再次异口同声道:“当然是九州大国!”
“既要治大国,但大国分崩离析,王命不出周邦,如之奈何?”
杨轩笑看众人,继续问道。
众人顿时不知该如何作答,有的脸上露出茫然之色,有的开始思索,有的则看向杨轩。
“欲治大国,需先有大国。大国何来?江河唯归流入海,方能显出海之阔。九州大陆,本为周域,各国诸侯,亦是姬氏子孙。九国纷争,不过姬氏家事也。兄不似兄,弟不似弟,岂非正如春秋中所言郑伯克段于焉乎?”
杨轩不疾不徐,侃侃而谈,启发着众弟子。
众人顿时恍然大悟,皆叹服向杨轩拜倒。
“老师之言,振聋发聩!”
“朝闻道,夕死可矣!”
“老师此言大善,吾闻道矣!”
杨轩笑了笑,双手拢入袖中,看着众弟子,再次发问。
“如何说?如何做?”
“言如春秋,笔做刀剑,可乎?”
董纪振臂道。
“善也!有何不可?”
杨轩抚掌大笑,众人皆面露兴奋,畅快而笑。
“老师。”
众人笑罢,荀惑上前,一脸忧色的看着杨轩,小声道:“可今日稷下学宫论学,事关儒教声望,如此言谈,如何与诸子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