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尚仪啊胡尚仪,您可是万万想不到有一天您能被妾给拿捏了吧?”
胡善围的耳边回荡着李蕙玉恶毒的语言,然后被李蕙玉半架着去了朱棣的御书房。
因为朱棣和朱瞻基还在聊天,李蕙玉便把失魂落魄的胡善围给扔在了御书房的门外。
“待会子进去之时可莫要乱说话,妾可是提醒过您咯!”
李蕙玉瞟了眼胡善围,而后昂首站在御书房外御阶之下。
就像一只骄傲的大公鸡。
胡善围看着李蕙玉心中不由得吐槽了一句,然后定下心神盘算着如何不让她妹妹入宫。
不提李蕙玉与胡善围之间的龌龊,朱瞻基与朱棣却是正在闲聊的欢。
与其说是闲聊,倒不如说是以闲聊的方式定下来大明帝国今后的国策。
朱棣要改革了,也就是要搞新政了。
朱瞻基本以为朱棣是不可能大张旗鼓的搞改革的,因为朱棣毕竟是得位不正。上位之后立马宣布废除了之前的皇帝朱允炆的一系列新政,把政策调回太祖朱元璋的时期一样。
不过现在来看,大明帝国日益上升的国力与朱棣本人与日俱增的威望。让朱棣准备开始试行改革政策了,不过朱棣也没打算搞大革新只是稍微改一些制度罢了。
其一便是下西洋国策,推动藩王和勋贵们投资下西洋活动。
然后在西洋诸国设置管理处,安排官员监督商业贸易活动。
而后也要通过下西洋不着痕迹的进行削藩,甚至推动老朱家子弟外出工作不发放国家俸禄的制度。
其二便是改革官员奖惩以及升迁制度,进行考核来决定官员的任免与升迁事宜。
其三便是给军队发放福利,对于军功的赏赐比之前要多了一些。
朱棣对于朱元璋的不少制度是想要改革的,不过还不敢太过于放肆。只能先稍微的下点手段,试探一下大臣和将军们反应罢了。至于说军队福利,那就是朱棣还是要收买军队的人心。
毕竟得位不正是朱棣的硬伤,不好好的归拢一下子军队。朱棣也怕有一天再有个谁来个“奉天靖难”,把他朱棣也给拉下皇位了。而且朱棣的一系列的改革计划,还是要围绕着军队进行的。
“说说吧,你想如何对付那些藩王?”
朱棣吃了一口糕,大剌剌的往后面一靠眼神犀利的盯着朱瞻基看。
“当时晋王朱济熺进京的时候,孙儿不是建议使用推恩令来削弱藩王的势力嘛。但是现在有个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藩王的军队、土地纵使被国朝收回来也是个累赘。
那帮子藩王还有他们的子弟世世代代还需要国朝的供养,更甚者还不许其外出工作。
现在来看好像还没什么,可是大父您想想若是六七代以后那帮子藩王子生孙、孙生重孙的。大明帝国的宗室可能会有十万人之巨,这样得规模国朝是无法继续供养的。
所以说我们需要剔除他们的宗室籍,许其外出谋生才可。不由国朝供养,而激励其自己努力才是正道。”
“朕打算以利诱之,让宗室诸藩王积极的参与进下西洋的行动当中。从而征召其庶出子弟,待那些庶出子弟于海外扎根儿了之后再行削藩之计。”
“自然可以,不过还需要再加一些手段。
咱们可以线放出口风,说是要改革藩王制度。
拿晋王一系打个比方,晋王叔父总共有三个儿子。按照规矩晋王叔父的长子可以继承晋王爵位,而剩下的两个儿子都会封到郡王的爵位。
咱们可以说将晋王叔父的三个儿子全都改封郡王,晋王之爵位不能世袭。然后晋王叔父的三个郡王儿子的下一辈,全部都会成为庶人。国朝不需要去供养,也准其外出工作。
这样的话藩王们肯定群起反对,搞不好就是一场动摇国本的内乱。
而咱们可以在他们气愤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突然下达新的政策与制度。
告诉晋王叔父,只要他给下西洋计划投钱。就可以恩准其长子袭承晋王之爵位,其余的两个儿子依旧还是郡王的爵位。
再告诉晋王叔父那两个郡王儿子,如果想要让他们的儿子也能袭承郡王的爵位。就要把家中子弟派进下西洋的船队当中,谁敢来谁就可以袭承爵位。”
“可是那帮子藩王们依旧还是回反对的,毕竟原来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袭承的爵位需要付出代价任谁都是不乐意的。”
“如果晋王叔父的两个郡王儿子还各自给他生了六个孙子,而其中只有两个可以通过参与下西洋换取爵位。那十二个孙子当中还有十个必定会成为庶人,咱们可以把这十个孙子原本享受到的供养全部发放给晋王叔父。
晋王一系有多少个人成为了庶人,那晋王本家就有多少的钱财可以拿。
晋王叔父可能不太乐意,毕竟都是他的孙子有的还是宗室藩王有的却是成为了庶人。
但是晋王叔父的世子肯定同意,毕竟他那些侄子是不是庶人跟他没有半点儿的关系。只要有钱可以那,他又何必去反对呢?
这个时候藩王与国朝之间的矛盾,就会转化为藩王系内部的矛盾。
本家亲王与分家郡王、老藩王与新世子,这些矛盾足以掩盖原本国朝与藩王一系之间的矛盾!”
朱棣听着朱瞻基得话,不由自主的点了点头。
朱瞻基见朱棣听了进去,便里面加大了攻势说道“俗话说血浓于水,这些藩王们再怎么地也姓朱。咱们不能一味的削弱这帮子藩王,而是也要适当的去增强藩王们的力量。
可以选择二叔、三叔、五爷爷这些近支儿的藩王,给予他们传国藩的地位。世代相传、与国同昌,每一代的传国藩继承人还有优秀的子弟都要与当朝太子一起读书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