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一诺换宰辅(1 / 2)

“于先生口中的调度农村力量,是否与太孙殿下当年的邸报司案一样?”

这个邸报司案,就是朱瞻基利用打土豪、分田地在杭州推行邸报的那件事。

“差不多,但又不完全一样。我所说的调度起农村的力量,是要从根本上把农户变成新政的参与者而不是接受者。现在的农户充其量因为新政免除了赋税而已,而没有真正的理解何为新政。

国朝需要让农户们认识到新政对于他们生计的改变,这样对于新政来说才有最牢靠的根基。”

于谦喝了杯酒,刚准备演讲起来就被朱高燧给打断了话语。

“那要是想实现这样的大计,到底该如何做呢?”

朱高燧有些心急,他想多快些听取于谦的见地好为他所用。虽说朱高燧知道他“平衡木”的身份,这个身份不能让他争储夺嫡但也不耽误他在朱棣面前好好表现给他多争取一些政治资本。

毕竟这些政治资本,以后可是他能不能安稳的当个传国藩藩主享富贵的重要保障呢。

“王莽托古改制听说过吧?”

“当然,王莽把土地官有不许私人买卖、不许农户卖身为奴这些政策我倒是听太孙殿下提起过。只不过王莽的改革措施太过于激烈,根本不考虑百姓真正的需求被天下百姓群起而攻之。”

“其实国朝可以换一种方法,用王莽改革的部分措施结合我大明帝国国情进行新政。

比如说设置一个专门收购百姓土地的官府衙门,以市场价格收购百姓手中多余的土地。

当然了,在百姓的心中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

这个衙门主要便是为那些求生计不得不兜售土地的百姓们的而设立的,一方面可以保障百姓在出售土地当中能够获取相应的钱财、另一方面可以阻止士绅阶层对于土地的大范围聚拢。

当官府手中的土地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可以设置农庄管理这些土地了。”

“管理之后呢?”

“当然不能就荒废出去,这些土地可是国朝用以推行新政的资本!”

“难不成于先生是要将这些土地收回军屯或者由官府主导屯田?”

“这当然不行,军队一旦被绑在土地上那他们跟士绅又有什么区别?

土地,是军队绝对不能碰的一个禁区。

现在国朝依靠商税养起了军队,自然不能再走回头路的搞军屯。

这些土地我是要用来进行租赁的,就像是地主家的佃农一样。不过这跟普通佃农不一样的是,其缴税的比例与分成模式不同。

普通佃农缴税有两个定额,其一是自己生活所需、其二是地主所需。佃农需要先保证地主所需的最小数额,才能留下个人所需。而超出个人所需部分的粮食,佃农又不能自由支配仍需要交给地主统一售卖、储存。

而国朝租赁的土地,只单单按照农税收缴赋税。多余的粮食,农户可自由兜售、储存。

在这个收购土地又重新租赁土地的过程中,多余的农户人口就被挤出来了。

比如说原本十个农户每个人两亩地、两头牛、一架水车、两架曲辕犁,这些东西加在一起根本不能养活十户人家。风调雨顺尚可活命,可一旦天灾之年则顷刻之间颗粒无收。

国朝在用我上述的实操中,将十个农户二十亩的土地集中起来。最后分给两个农户,他们每户人家十亩地、一头牛、一架犁。这样的资财,才能对抗天灾之年稳定国朝的粮食产量。

而剩下的八户人家,国朝一定要抢在士绅之前将他们握在手里。

这八户人家可以入城在纺织厂、钢铁厂做工,也可以出海移民。”

“于先生的见地当真是妙,但是其中最大的问题想必于先生也听太孙殿下提起过。那就是这些人口离开了土地与农业之后,农业人口减少的问题。

就像于先生所说的,两户农家负责二十亩的土地。这看上去很完美,但是一户农家的那点子劳力要想经营好十亩的土地可是很难的。”

朱棣皱了皱眉头,他知道于谦话中见地的精妙之处但也看到了最关键的问题。

“这就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了,一来是优先修建北方草原通往内地的道路。北方草原的牛可是重要的农业资源,必须牢牢的把持在国朝的手中。

二来是加快新作物的培植与新筒车等工具的研发,不过这些因素都是不确定且耗费时间的。朱统领一定要告诉今上,不要把希望都放在这上面。

最主要的,一定是要注意节奏。

如果十户农家只剩两户不足以支撑农业生产,那就留下三户。三户不过就五户,五户不过就七户。总之必须以保证农业为前提,才能施行新政所倡导的商业贸易与手工工厂等行业。

太孙殿下说的不错,今上的新政节奏真的是太快了。

快到太孙殿下一度以为今上是在赌,就赌高产作物可以顺利的培植、就赌专利制度能带给国朝更多的高效率农具。可一旦今上赌输了,在今上把人口都送去工厂与海外之时那大明帝国就崩溃了。

就还是我那个十户农家的理论,原本十户农家二十亩地虽说只能温饱但也不至于出乱子。但是新政后八户农家进城做工或者出海移民,两户农家生产粮食。而设这两户农家可以生产原本八户农家才能产出的粮食,看似生产效率提升了但是总产量却少了。

入城做工的农家也需要吃饭,他们生产绢帛或者钢铁换粮食。但是总产量下降的粮食让他们空有钱财却买不到实际的物品,长此以往大明帝国不就陷入危机了?

这还没算移民的农家,他们刚刚进入新土地一切都需要国朝的支持。远航舰队给他送粮食、送武器,这些成本想必朱统领一定也知道。

新政的节奏一定要根据人口的增长规律来进行,切不可操之过急。除非今上赌赢了,高产作物与新农具让大明帝国的粮食产量猛然间上升。而这种粮产量带来的短期内人口爆炸式增长,才能支持今上这种节奏的改革!”

朱棣听着于谦的话,不禁有些尴尬。

想想朱瞻基当时的劝谏,朱棣忽然间知道了朱瞻基的良苦用心。

一时间,方才朱棣对于朱瞻基“抗旨不遵”的怒气也就消散了大半。

只不过于谦接下来的话,却让朱棣更加的火冒三丈了。

“当时在瓦剌部的时候,太孙殿下跟我说过一句话。说今上乃是个优秀的牧民,他知道如何薅羊毛还不让羊叫唤。新政的初始阶段今上颁布了大量的苛政,但最后却没人造反。

这充分证明了今上对于尺度的把握,还是有一套的。

只不过因为近两年今上的改革太顺利了,才导致今上如此激进的新政方针的产生。

太孙殿下说不需要过多劝谏于今上,只要等着国内农民造反或者边境打了败仗今上自然就知道错了!”

于谦说到兴头上,居然拿起筷子冲着朱棣比了比说道“太孙殿下说今上现在是非常的刚愎自用,你要是敢劝他保准把你给宰了。就要等着今上自己吃亏了,他才知道控制新政节奏呢。现在想想太孙殿下的那副嘴脸,还真是无耻!”

其实不用于谦过多的描述,朱棣已经猜到朱瞻基在说这话的时候所流露出的表情了。

“朱瞻基!给老子滚进来!”

朱棣想想都觉得来气,一怒之下直接撂挑子不演了。

“大父!”

朱瞻基进来直接便跪,根本没给朱棣继续发火的机会。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