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迁移 第二章 (十二)(1 / 1)

作者说明:由于行文需要,关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章节全部被网站屏蔽,只是提及没有任何倾向,还有主人公是内蒙人,出现相关地名的章节也被屏蔽,出现解放前相关抗日词语的章节也被屏蔽,影响,请读者谅解。

老祖母杨二姊已经年近七旬,依旧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日复一日地忙碌,像信仰坚定从不玩忽职守的士兵。她除去中午拿个荞麦枕头,斜靠在炕上展展腰——“丢个盹儿”以外,从五明头起来到“阳婆”落山,一天双脚不离地。打量“阳婆”照下的树影长短是她计量时间的方式,每段时间都被她安排得满满当当。她永远都在做事,不给自己留空歇,不知道她会不会想念逝去已久的父母,想念她那嫁人不久就莫名其妙死去的大姐,想念当兵后再也没回来的弟弟们,想念她接连夭折的孩儿们……或许思念让她筋疲力尽,干脆用繁忙排挤掉那些伤神的事情。张平平会寻着那双利落的小脚和她身上好闻的味道追进追出,奶奶杨二姊身上有股让她痴迷的乳香味儿,大概是让动物幼崽追寻到母乳的那种味道。

这一日下午,奶奶杨二姊正低头踩着缝纫机,镶着一只金属彩蝶的黑色机头发出快速而均匀地“噔噔噔噔”,她是位熟练的缝纫工。刚好,奶奶的嘴闲着,张平平扔下手中摆弄的一摞纸烟盒,搬来只四条腿儿的木头板凳凑在她跟前,这大孙女的话题总是说来就来。

“奶,你再跟我倒啦到啦日本人的事儿……你见过日本人哇?”杨二姊右手转着缝纫机滚轮,左手往前缓慢地推送着剪裁好的布料,为防止错位她先用粗针脚缭住,双脚均匀地踩着缝纫机脚踏板,目不转睛地盯着走线的位置,嘴还不能停。“来了咋能没见过了……都见过……”“那你不怕?”她突然停下脚踏板,起身转到里屋,从怀里掏出钥匙,打开跟随她多年的老榆木柜箱,从里面翻出一张泛黄的黑白半身照,递给张平平。这是张平平第一次看见年轻时的杨二姊,她接过来这张有点泛黄褪色的照片,反复端详好久。这不是奶奶!这是一位只比自己大几岁的青春年少的姑娘!

那位姑娘上半身出现在镜头中,身背后是一张竖向打褶的幕布,像是专门为照相临时拉起来的,对焦有点模糊。姑娘的头发被梳得油亮油亮的,一丝不乱,从中间分出一条显眼的白缝,其余的头发在脑后,看不到束发的样式。她的前额还仔细地挑出几缕细发整齐地垂在眼前,这一定是她自己梳的头发。杨二姊是位极其心细手巧的女人,不是每个女人都有这样的精致,譬如张平平,比她的奶奶马虎多了,她就从不会一缕一缕地把头发挑出来,而是一把缯住,任凭碎发散落在额前。照片中的姑娘,五官紧崩,表情略微呆滞,眼睛没有现在那么三角,虽然曝光有点过,仍能看出她面容清丽。张平平像拿着遥远星空传递来的宝物一样,正反两面摆弄这珍贵却内容简单的黄白照片,想努力从简单里寻挖掘出复杂的线索。奶奶坐下来,拿起刚才的半成品,剪掉连在中间的虚线头,继续“噔噔噔噔”。她再次转动滚轮时,淡淡地向孙女补上一句:“载就是日本人在的时候给照的,让办良民证。”

“日本人来的时候,你们家人干甚了?”

“大弟弟早年参加红军走啦,后来咋地啦,甚也不知道……谁知道了,可能是死了他了。二弟弟学他,也闹整地要当兵,说是让日本人抓住弄死啦……”她叙述惨痛过往时的那种平淡,让年幼的张平平觉得纳闷,亲人死去对她而言,似乎并不是什么不平常的事情,有些瞬间觉得她的神情近乎冷漠。

“日本人,哼,日本人灰了!把那人活埋在地里头,一会儿就‘砰’地一声,憋炸啦。”“……有天晚上,我老娘娘家里头闯进一群日本人,两个中国人给领进来的,把那么长,明晃晃的刺刀杵在我老娘娘眼跟前,问她:‘你们说,日本人,中国人,谁好?’把我老娘娘吓得,腿抖得就跟筛糠,她用手划拉他们,‘就咱们好,就咱们好!’”杨二姊说起这些事情时,情绪稍微有些激动,啥都想知道的张平平不懂她的难过与平淡,总是反复地向她索取。“就乃样也不行,那帮灰人,把我老娘娘的两个小子拉出去活埋啦。”

当年准格尔旗杨家的姊妹兄弟自年少离散后,再难相聚。几十年前,杨二姊的大姐没等上杨家大儿子,父母把她嫁给别人,听说结婚不久就死了。三妹妹尽管嫁得不远,也在河南,离托克托县只隔着几百里地,可对姊妹们而言,却恍如隔世。交通不便,世道不安,没人愿意带上她们这样的小脚女人出门,更别说到几百里外的地方行走。各自嫁人后,姐妹们只有通过侄儿外甥们捎带的口信,才能知道彼此的些许情况,但往往都是滞后的。解放后,三妹妹从河南来看望过一次二姐姐,与她留下张合影,就再没有来过。姐妹几个唯独四妹妹生活最不受束缚,嫁得最幸福,人生最自由快乐。她是张平平与弟弟妹妹见的最多的杨家亲戚,他们管她叫四姨姥。这个老太太好像与她的二姐姐不是从同一个年代来的人,像是来人间游玩的仙女,每次出现都自带光芒。

可四妹妹的光芒没有感染杨二姊,世界上的光芒好像不属于她,她活得像一只谨小慎微的绵羊,一边吃草一边竖起耳朵警惕着不期而遇的凶险。她听得多,说的少,平时没有什么事情,就不跟人多过话,只顾埋头做事,她不明白的更不会说,而她不明白的确实也太多。绵羊是草原上最温顺的动物,它从不反抗,即便被四蹄捆绑,刀子划进胸口,戳破心脏,也只是闷叫一声倒下。

当一个人被封锁在世界外围时,那个世界就是神秘可怕的,杨二姊也想过突破。解放后,杨二姊报名参加扫盲班,她想了解外面那个巨大陌生的世界。她学习认真勤奋,像她平时干活一样,可张世良怕他的女人识字以后不好管束,硬是软硬兼施地把她拉回去。街道帮助职工家属解决就业,她报名到宾馆当临时工。在分配给自己的岗位上,杨二姊积极表现,别人七点去,她就六点去,别人七点下班,她就八点下。她把房间打扫地一尘不染,床单被单换洗得干干净净,她不敢多说一句话,只是埋头实干。宾馆的同事们忍不住地劝她:“杨姐,你快歇一歇哇,不用那么仔细,管干净了。”一年后,宾馆领导要把她转成正式国营职工,那样她就也变成公家人,有自己的工作和工资。这对张世良是很大的威胁,他跑去跟宾馆的领导说杨二姊身体不好,不能长期上班,让领导还是考虑把机会给别人吧,省得给国家添麻烦。又跟杨二姊说宾馆的领导他打听过,一直就不是个好东西,胡搞男女事情。“宾馆房间那么多,他把你堵在里面干坏事,你能对付得了人家?”把她吓得再不敢去。七几年的时候,生产资料站响应国家号召创办家属厂,五十多岁的杨二姊勤勤恳恳地踩着她的小脚在家属厂里工作三年多。为得上先进标兵的奖状,每天中午跑回来做完饭,自已顾不上吃,拿个馒头就往厂里跑。她的吃苦耐劳和做事本分照样得到大伙的认可,而这时媳妇蔡玉梅开始生孩子,她离开家属厂,选择回家照顾孙子。最终,杨二姊也没有进入“公家”,成为“公家人”,只能终生倚赖着“公家人”张世良。

于是,她的认知就停留在原来的领域,紧守着她的一亩三分地。她无法理解外面日新月异的变化,听不懂新名词,搞不懂新政策,不知道年轻人都在忙什么。等着电视播完天气预报她就走了,不看《射雕英雄传》,不看《红楼梦》,不看《西游记》,不看《渴望》这些她从未见过的人和事,更不看说着中国话的《阿信》、《姿三四郎》。她完全不能明白,现在咋还演上日本人好了,日本还有好人?当她看到电视里有不可思议的画面,就会激动地说:“假的!假的!”她只看一种故事,跟日本人打仗,她认为电视上演的事情,就这是真的。

张平平和杨二姊,祖孙俩在杨二姊生命的后半场相遇,张平平起初在她心里曾是“不值钱”的闺女,可却做了她最好的陪伴。渐渐地,杨二姊不再把张平平当作“将来指不上的女娃”,她不再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她有点接受现实的变化,接受自己的孙女不会永远离开家。

她们在一起的日子深深地刻画在张平平的记忆中。张平平越是年纪增长,越是能清晰地回忆起她,她好想念她,想给她好多东西:最想给她的是个安稳的世界,让她不再紧崩,能逗她开怀地笑,她梦想有朝一日带着她坐上飞机,让她看看地球到底是如何模样,省得给她说的时候她就是不信。她曾跟奶奶说,我长大以后要当大学生,去天安门,去世界各地,杨二姊并不知道她说的未来是什么样,却总是附和着她的憧憬。

余生,杨二姊把生命中所有情和爱毫无保留地交出去,彻彻底底地交给她的儿孙,没有留下一丝给自己。她不是没有自己的喜好,她钟爱节日里的烟花、八月十五盘子似的圆月、元宵节炫彩的灯会和正月里热闹的高跷。这是她生命中为数不多的华彩时分,尽管逢年过节才会有,她依然满怀期待。当她踩着一双畸形的小脚,抬头凝望那些在天空中绽放开的绚丽烟花时,必定进入超越现实的美丽幻象中。那一刻,她一定身轻如燕。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