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东山再起(1 / 2)

“广平郡王赵构,殿试策论深得朕意,擢升监察御史兼枢密院使!”宋徽宗笑逐颜开地宣布旨意,这是他早已想好的决定,因为接下来便是与金国商议共同对辽的盟约,非赵构不行。

枢密院与中书省乃是大宋‘两府’之一,掌管军政大权。再说了,赵构也曾经担任过枢密院使。既可以说是擢升,也可以说是官复原职,唯一不同的是一人身兼两职。

无论是监察院御史,还是枢密院使,都是赵构在任期间担任过得。此外,他都能管理的井井有条,有条不紊。此乃宋徽宗谋划已久的事情,故而说出来很是顺口,也不是当朝决定的。

顿时,赵构一愣,好半晌他才缓过神来接旨谢恩!

此前,赵构被宋徽宗罢免官职,成为有名无实的散官。现在再次重权在握,仿佛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赵构还真的有些难以接受,他也不知道赵佶是如何作想。

但是,赵构知道太子赵桓等人却是非常的不满。因为赵构掌管枢密院,也就是说手握军政大权,最重要的是军权。这样一来,赵构天下兵马大元帅这个虚衔就是真的,天下兵马皆归他的管辖。

至于监察院御史自然不必说了,日后真的被赵构抓到,那么任何人都不敢有反驳之力,除非是诬陷,否则都只能乖乖的听从。因为赵构手握大权,当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作为太子的赵桓乃是未来的皇上,不仅什么都没有,还被赵构屡次在宋徽宗面前挤兑不说,最重要的是两者相比之下高低立见分晓。对于他日后继承大统更是大大的危险,这让赵桓很是慌张。

“父皇这是将大权全部给九弟吗?如此一来,那我作为太子又得到什么了?父皇实在是太偏爱九弟了,接下来该如何是好?”

高俅等人听闻宋徽宗的赏赐,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因为他们本来手脚有些不干净,要是被赵构逮住,只能乖乖的束手就擒,不然的话以赵构的脾性不死也得脱层皮。

“没想到事情会是这样,唉!……命中注定的,就算做什么都无可奈何了,这一次只怕是凶多吉少了!唉!……”

并且,赵构失去皇上宠信的那段时间里,朝中有些大臣更是暗地里收取贿赂,这些表面上不知道,实际上有人是否知情谁也不清楚。顿时,朝野再一次因为赵构而震荡了,这一次震荡更是以往来得更加强烈点。

楚王赵有恭、礼部尚书、刑部尚书等人对于赵构被赐封枢密院使,又身兼监察御史,却是喜出望外。

因为赵构再次东山再起,咸鱼翻身了。

“启奏皇上,微臣有本要奏!”众人纷纷消化宋徽宗旨意的含义,却偶然传来一阵激动且慌乱的声音。

宋徽宗淡淡的说道:“准奏!”

“臣以为,此事不妥!”那人当着众臣的面,直接否定了宋徽宗的旨意,提出来了自己异议:“郡王殿下离开朝堂已有大半年之久,怕是难以担当枢密院使;枢密院乃是大宋军政大权,掌管十二房,以郡王的资历怕是难以承担,历来皆是宰相担任,然郡王未曾任相,如何能担此大任!”

“监察院御史此职,殿下任职期间,无论大小官员一律擒拿,是否有罪证尚未可知,臣等不知如何,便听闻朝中有人落网被逮捕入狱。即便殿下担任期间让监察院地位日益加重,难以抵消百姓心中的惶恐,以及群臣的担忧。”

“故而微臣触犯龙颜,冒死谏言,实乃肺腑之言,望皇上三思而后行!”

那人痛哭流涕的跪在大殿上,至于后面那句话,乃是他刻意加上去的。因为他当着群臣的面让皇上下不来台,正所谓皇上乃是九五之尊,一言九鼎,说出去的话岂能轻易收回。

那人不顾宋徽宗阴着脸,面色铁青,依然侃侃而谈,早已触怒了龙颜。若非他最后一句话,只怕宋徽宗当朝直接将他拉出去砍了。即便如此,宋徽宗依然怒不可遏:“这么说,你是为朕着想,为大宋江山社稷着想,乃是大大的忠臣了?”

“微臣不敢!”那人谦虚地回了一句,又接着说道:“微臣忠君爱国之心,日月可鉴!”

太子赵桓、高俅等人也知道皇上盛怒,他们没有任何话语,不过他们却是非常高兴。因为此人的话正是他们心中所想,只要有人出面即可,这样一来可以试试宋徽宗的态度,又可以打压赵构,避免他东山再起。

只可惜他们的算盘打错了,他们看着皇上铁青着脸,面面相觑,不知是被折了面子,还是因为那人否定赵构而龙颜大怒,这让他们本想再加一把火却又望而却步,只得直愣愣的看着,静观其变。

“宋大人此言差矣!”楚王赵有恭听不下去了,直接站出来高声驳斥:“若是以宋大人之言,那么本王也可以辞官回府了。只因本王也是离开朝堂之上有十年之久,怕是早已难以担当任何要职了。”

“若是真如宋大人所言,那么皇上之前传旨让臣办祭天大典,岂不是说皇上有眼无珠吗?”赵有恭没有给宋大人任何反驳的语言,咄咄逼人道:“启奏皇上,臣以为此人所言乃是无中生有之事,中伤广平郡王,用心实在险恶。”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