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有儿在县城当了大师傅后,老婆和大儿子在农业社里干活,家里有了稳定的进项,这光景眼见着好转起来。没过几年,女儿叶子也上了高小。
叶子虽小,可已经懂事了,她心里明白,是哥哥辍学才给了她安心念书的机会,于是,孩子很珍惜,虽说成绩不是多好,但念书却挺认真。也许是由于从小养成的这份感情,使得叶子和根儿在往后的几十年里,不论世事如何变化,都相处得很好。当然,这是后话了。
人之初,性本善。在高小里,叶子见同学老欺负英子,动不动骂英子“地主婆”;有人丢了东西,总是先怀疑英子;明明不挨英子值日,也喊英子打扫卫生,说是劳动改造:弄得英子常偷偷哭,可又不敢告诉老师。
英子是谁呢?英子就是刘云生家的小女儿,大名刘凤英,小名英子,和叶子是高小同班同学。英子瓜子脸,双眼皮,说起话来音儿不大,挺内秀的那种,个儿也不高,常喜欢梳两个短辫子。英子在学校里不爱说话,更谈不上活泼。
叶子虽听说云生也就是英子爹曾讲过一些对吴家不好的话,可那些同学对英子实在太过分了,她看不过眼。叶子心想,老师不是说“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嘛,英子学习好,也勤快,明明就是那几个同学不对嘛。于是,一见有人欺负英子,叶子就站出来,抱打不平。这一回帮、两回助的,英子便把叶子当成了最好的朋友。
日子过得也快,不知不觉就高小毕业了。和大多数农家姑娘一样,叶子和英子毕业后都在村里务农,跟大人们一起下地干活。这是一个纯朴而洋溢着浓烈集体主义精神的年代,庄户人翻身解放,从心底迸发出改变一穷二白的激情。叶子和大伙儿一起,在生产队里拉粪、犁地、耙地,收麦、种秋、摘棉花什么的,已渐渐成了生产队的全劳力。
除了英子,叶子还有两个要好的女同学,一个是孙仁义家的女儿孙新娥,小名娥儿;另一个是邢海东家的女儿邢翠环,小名环儿。
孙仁义,小时候曾叫孙启亮。从这个曾用名上看,似乎和孙启明有什么联系。事实上,孙仁义老父亲和孙启明老父亲是未出五服的堂兄弟,两家住得也相距不远。孙仁义老父亲没生下一儿半女,就把孙启明的二弟也就是孙启亮过继过来了,改名叫仁义,小名改叫仁娃。眼下,仁娃已是三儿一女了,大的、三的和老小都是儿子,二的是女儿,叫孙新娥,小名娥儿。
至于邢海东,则住在柳湾西头巷的一条小胡同里。这条胡同里面也就两家,环儿家在最里面,胡同尽处是一堵墙。墙上有一幅用砖嵌镶的用石灰灰的菱形方块,方块中间用黑漆写着个大大的勤字。紧临勤字右侧,就是环儿家的稍门。稍门腿儿是砖砌的,一扇黑漆木门,迎面是东厦的南山墙,墙上是幅简约的黑白画。院子不大,五间北厦、三间东厦、三间西厦。当然,环儿叔叔一家也住在院子里。这眼下,海东是三儿一女,女儿排行老三,叫邢翠环,小名环儿。
叶子、环儿、娥儿和英子都是同年生的姑娘,只是环儿生日大点,叶子生日居二,娥儿生日居三,英子生日最小。四个小姑娘在高小是同班,毕业后又都在村里干活。虽然不住在同一条巷子里,可四个小姑娘常喜欢在一起玩,不是一起去这家,就是一道去那家,做针线活什么的,自称四姐妹。
邢家、孙家和刘家都是地地道道的柳湾人,自然比吴家这个外来户在村里头要有根基。英子家虽说成分不好,但在柳湾是个大姓,按村里人的说法就是本家的人多。环儿的父亲是生产队里的会计,上衣口袋里常常别着一支钢笔。娥儿的父亲是个村干部,在村里也没人敢惹。环儿、娥儿在家里都有自己的房间,而且都是和爹妈屋子两头折房,既独立又温馨。
两头折房,是柿子湾一带民居的一个特点。一般是五间瓦房,分成两户,一侧的两间是一个进户门、一个大窗户,而另一侧的三间做两头折房。就是说,这三间是一个进户门,一边一个大窗户;中间的一间做堂屋,两边各一间做卧房;卧房和堂屋之间只隔着一堵很薄的隔墙,这里的人称之为房子墙。隔墙上只有一个门框挂着门帘而不装门,这样两边来来去去的挺方便。
卧房的窗台下都是一个大土炕,白天在炕上做针线活也是亮堂,夜里窗帘一拉就可以睡觉了。而且土炕挺大,都是那种从前檐墙到后檐墙、一头到一头的大土炕,要是在炕上缝个被子什么的,也够宽敞。若是来了亲戚,过个夜的话,四、五个人竖着躺在一个炕上,也能睡得下来,不觉得多拥挤。这不,四个小姑娘不是在环儿屋子,就是在娥儿屋子,反正形影不离的,像亲姊妹。
有儿夫妻俩就叶子这一个姑娘,自然很是疼爱。叶子属猴,比她哥哥根儿小五岁,瓜子脸,丹凤眼,白净白净的皮肤,略黄而带卷的秀发,常扎着两根粗粗的辫子。这姑娘自小待人热情,挺讨喜,而且心灵手巧的,什么捏花馍、剪剪纸、扎纸花的,她一学就会,村子里没有不夸的。
据有儿讲,就在生叶子的那天中午,吃过午饭,他上炕打盹儿,才躺下就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坐在柿子树下休息,青天白日的,突然从远处的土岭上下来一股好大的洪水。就在他惊愕之际,土岭上空不远处的白云之间又钻出一只火鸟来,那火鸟直奔土岭飞去,等飞到土岭上空时,突然一头向下钻入了洪水之中,不一会儿再定睛看去,像是有只绵羊顺水而下……正在纳闷之时,一只柿子叶飘然下来,飘落在他脸上,凉凉的,把他从梦中惊醒了。就在那天下午,吴家妈妈便生下了个女儿。想到这个奇怪的梦,陈老大便给女儿取名“叶子”。也许是由于这个梦的使然,有儿妈更是把女儿视作掌上明珠,疼爱有加。
村里人左邻右舍的,串串门子是很自然的事。娃儿家都是一块儿玩着长大,东家跑西家串的,也很平常。闲暇的时候,叶子不是到环儿家去玩,就是去娥儿家或者英子家去玩。叶子长得好看,且心灵手巧的,同学家人都爱见。要是有了什么好吃的,只要叶子在场,也都是让她们一块儿吃。日子一长,不论是在邢家、孙家,还是在刘家,叶子都不觉有什么生分不生分的,甚至也没什么顾忌的。
环儿不时逗逗叶子,说等叶子长大了嫁给她哥哥。而叶子呢?根本就不把这话当一回事,嘻嘻哈哈的,照样去环儿家里玩,一点也没有不好意思的样儿。晚上,姑娘们常在一起做针线活儿,有时玩得晚了,也就一块儿在同学家的大炕上凑合一宿,不回家去了。
珍儿近来身体不太好,浑身没劲儿,老是觉得头昏的,就去村里的保健站看了看。这个保健站的医生,是抗美援朝回来的,懂得些中医,算是村里的赤脚医生吧。给珍儿把脉、看舌苔什么的,诊断是贫血,得打B12,还开了些中药,让带回家熬着喝喝。
听说女儿身体不好,珍儿妈便从西村来到柳湾,陪女儿几天。这天晚上,也就是珍儿妈临走的那天晚上,这母女俩躺在炕上聊了一会儿:“珍儿,有个事搁在额心里几天了,额想给你说说。”“嗯,你说。”“东子在外面,这屋里头你可得管管。”“知道。”“别的额不担心,就是……”“有啥话,你就直说,妈。”“兴许是额多心了。”“没事,你就说吧。”
“额来了这些个天,见叶子时不时睡在人家屋里,不回来。这可不好,得说说这娃。”“嗯。不过,也没啥担心的,不是睡她同学屋里嘛,没事。”“大姑娘家家的,夜不归宿,这像什么话。”“眼下新社会了,娃儿家都念过高小,都是有文化的,不打紧。”“老人留下的规矩总是有道理的。姑娘家睡在人家屋里头总不好。”“知道。再说深更半夜的,巷子里又没灯,女儿家胆儿小,走夜路,黑灯瞎火的,娃也胆寒的。”“打上个灯笼不就行啦嘛。”“嗯,知道了,额明儿个说说叶子。”
老母亲回去之后,珍儿成天价又是农业社里干活又是操持家务的,也就把这事给忘了。后来,偶尔想起这事,也说过叶子两句,还让根儿给叶子做了个小灯笼。而叶子呢?孩子的天性使然,收敛了一阵子之后,又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了,不时睡在同学屋里不回来。对此,珍儿也没有再说过女儿,更没有对叶子严加管教。珍儿虽然说也明白养女不教母之过的道理;可就叶子这一个女儿,溺爱了些;而且觉得村里本平平安安的,也不会有啥事的。当然,这都是闲话,不提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