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这些年来兵员素质提高很多,可能是因为人口基数变大,以前类似于招兵办的机构求爷爷告奶奶请人当兵的情况现在已很少出现。
这批作战机甲有两种动力源,简称为b的大功率同位素电池和简称为seb的超能电池seb1和seb2。超能电池的简称本为sb,意思是超级电池,但华人员工坚决不同意,只好弄了个不伦不类的seb。seb1是一种超能量密度的常规可充电池,由原纳米科技研究院的研发成果升级而来;代号seb2的是由碳纳米管晶体制作的超能电池,公司使用很早,但一直无法量产。
超级电池的英文缩写,即使能源研究院通过,到管理层也会被否决。前有俄国sb轰炸机,后有被人耻笑的sb,现在要再来个sb电池,估计熟悉最近几十年华夏文化的人都要笑翻了,尤其是这种电池的研发还有华人研究员的参与。
日本人藏着近十年的大功率同位素技术,最终还是被理论物理研究院攻克,不过实现相同功率的方法有差别,很难说谁的成本更高。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哪国生产的同类电池都不便宜。
公司里的机器人保镖都是高智能纳米光刻生物机器人,超仿真合金骨骼人型机器人现在也大量使用,这种机器人的力量和速度要超过生物机器人。
跟终结者类似的混合机器人,科学家们一直在琢磨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是怎么想到这个的。按照终结者的结构,外包血肉皮肤实现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并不稳定,很容易变成臭肉。这是从纯理论角度来推导的结果,使用终结者800不如使用强化细胞的纳米光刻生物机器人,配备纳米合金战甲的生物机器人照样很强大,更容易融入社会中。
人工智能研究院是李庄的直属领地,现已拥有员工近两万,分布在五个研究所里。目前行政事务由他的弟子钱林主管,各研究所抽调管理方面的高手组成联席会议协助处理。这里的erp系统效率极高,只有涉及到技术方面的行政事务才会轮到钱林插手,平时都是由公司总部派下来的人工智能研究院管理处负责。
机器人研究所是人工智能研究院第二大的研究所,钱林是这里的所长,来自日本的中冈纯二和德国的阿诺德.雅恩是他的副手。三人都是机器人领域的专家,钱林最擅长的是整体结构设计和,中冈纯二是平衡和探测系统的高手,阿诺德.雅恩则精于动力和传动系统。
他们这段时间除了设计211,主要就是折腾高仿真人形机器人wr5,双足步行,使用seb1超能电池供电。
内部代号为wr5的高仿真机器人是一款十万集成级智脑控制的男性机器人,由柔软塑胶外包裹,做工很精致。它的仿真程度超乎一般人想象的高,连体温和汗水都由一个单独的系统控制。由医学研究院开发的塑胶已经跟真人皮肤极为接近,不细心时还真假难分。
李庄观看了wr5的表演,设计相对完善,问题还有点,但不大,平衡系统和触感系统都很出色,机器人的表情模拟很逼真。
“老师,要不我们做个真正的人型机动装甲,您看怎样?”钱林在边上提议。
要说钱林这人,是研究院里的开心果,娃娃脸,他女儿都上了五年级,还经常有人帮他介绍对象。
李庄看到周围的几个研究员都一脸期待地看着他,禁不住有些好笑。这帮人金属外骨骼玩过了,就玩超仿真机器人,最后还打算玩传说中的人型机甲。
在实力为尊的威森科技内部,李庄很高兴看到自己的弟子能成为领头人。他不怎么了解的是,钱林的研究水准确实不错,但不至于能压倒自己的两个副手。能成为机器人研究所的所长,钱林靠的是不错的口碑和让人佩服的管理能力。
“行,虽然经费充足,你们想做的话还是要注意节省和安全,”李庄觉得这东西可以玩玩,研制大型机甲过程中的数据对211后续型号的极限测试有借鉴作用。
实验室里一片欢呼声,大家眼见着公司的技术储备日渐丰厚,以前的漫画情节都爆发出来。
人工智能研究院是公司里的创收大户,这帮高智商的家伙收入都相当可观。李庄的实用主义思想影响了整个研究院,机器人研究所做出来的东西,都属于易用的稳定系统,不会出现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
人型机甲优点很多,但众多的弱点让它在军事上并不太受人欢迎,机器人研究所上次做的211,并不能算机甲,它本质上是增强型的全防护金属外骨骼,很实用,很有效。
作为机器人领域的专家,李庄对人形机甲并不陌生。这东西近年来被媒体炒得火热,日本超级人型机器人的惊天出场,让很多人对人形机甲有种期盼,但在工程师看来,这种设计到处都是漏洞。
第一,过多的活动零部件在激烈战斗中容易出故障,看起来很不错的灵活性,未必赶得上依靠发动机来调整方向的飞行坦克。
第二,人型的机甲躯体并不是最符合战斗的体型。修长的躯体,弱点很多,动力源、驾驶舱、关节、观瞄系统,能源传输线路,任何一点被打击,都会导致机甲丧失战斗力。
第三,人型的躯体不适合力场产生设备的安装,要么防护面积过大,导致力场薄弱,要么就是消耗能量过速,即使未来使用更高级的反物质动力炉也无法改变这种局面。蔓延性的力场护罩对组成机甲的材料强度要求很高,但很明显,在我们目前所能找到的材料中,没什么材料能抵挡住大威力激光炮和电磁炮。
最后,人形机甲的操控,脑波操控的过于迅捷有时候会成为麻烦。平常活动技术解决不难,但激烈战斗时的数据处理量非常大,机甲的控制系统怎样识别驾驶员的有效和有意义的想法,这存在相当的难度。
至于有些小说里写的飚手速,真是让人崩溃的设定,据说是为了避免过大的动作带来的神经刺激。这个很无厘头,工程上很容易解决这种信号放大和缩小的小问题。痛感神经的敏感与否与动作的迅捷并没有直接关联,技术层次再高的传感操作系统,也无法媲美人的神经网络,生物网络和硅光基础的网络还是有差别的。
我们这个物质世界,永远是在能量和技巧之间徘徊,不会有第三条路可以走。
在李庄看来,人型机甲的最大用途就是单兵金属外骨骼的强化型,性价比高。至于某些人幻想的宇宙空战,还是省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