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赤脚医生4(1 / 2)

9月14日晚上,姚华父子两又在姚青房间谈谈事情。

刘妍带着笑意给二人送上茶水后离开,她喜欢看到二人在一起的样子。尤其是儿子雏嫩的小脸带着一幅严肃的表情,实在让她喜爱,尽管自己被排除在外。

刘妍是传统的女人,尽管她读书成绩比丈夫还好,尽管她的智商可能比丈夫还高,她还是愿意躲在丈夫的羽翼下,在那里她觉得异常安全舒适。现在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在一起谈事情,这让她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

首先是姚华开始阅读那篇著名的文章,白天他下乡去了,吃晚饭时才回来。

姚华看得很慢,短短的文章,他看了十多分钟,正如前世刘妍形容的那样,看得相当地慢,以至于姚青坐在椅子上有些不安地转动身子。以他看书速度,同样时间他至少可以看5篇同样长度的文章。

看完之后,姚华没有发表对文章的意见,而是高屋建瓴地表扬了姚青:

“青青,看来你这些日子的确是下了功夫,这个,”姚华拍拍面前的报纸,“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我们共产党人要解决的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困难,而是所有人的疾苦。我看你急着把报纸给我看,自己已经有了不少想法吧?”

高明!对自己这个老爸姚青是越来越服气,这种沉稳的气度姚青前世是完全没有体会,难怪那时自己一直附和母亲观点,笑话父亲做事速度太慢,原来自己一直没有领会沉稳二字。

其实也难怪,姚青做事一直有个优点,当然也可以说是缺点,那就是心无杂念。做一件事,就把别的东西全放在一旁,视而无睹。

学生时期姚青一门心思在读书,虽然和父亲在一起,可是基本没有交流。到大学时期,父亲正在忙于事业,而自己又心高气傲,不屑于求教于父亲。大学毕业以后,父亲就在重病中。再以后就永远没有机会了。

重生,真好。姚青从心底感谢上苍,让自己有这样的机会,重新聆听父亲的言传身教。

甩甩脑袋,姚青用心组织自己的语言:“我想到的有三点。一,这是一个很好的摆脱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有效办法。用最短时间培养出一大批能为广大农民服务的农民自己的医生。正规学校毕业的医学学生不行,一来人数太少,满足不了广大农村的需要。二来农村留不住。不要说城市出身的学生,就算是喝了一点墨水的农家子弟也不会满足于留在农村为农民服务,人往高处走不是吗?在城市里环境好、条件高、挣得多不是吗?只有这种农民自己培养出来的赤脚医生,农民才养得起,留得住。”

“第二点,”姚青伸出第二根指头,”这种快速催生出来的赤脚医生医术肯定有限,中间免不了会有大量误诊,我们要有思想准备,要考虑补救措施。我这里可以提供两个。一是,我们事先调查整个多川公社常见疾病和容易发生的突发疾病,让未来的赤脚医生在学习时就能够带着目的学习,减少误诊几率。二是每年安排赤脚医生在公社医院集体培训,解决他们在就医过程遇到的问题,逐步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当然,遇到重病、大病还是建议送大医院,毕竟那里条件和设备还是要好些,获救可能性更大。”

“第三点,就是最好有一个合作医疗体制。就算是赤脚医生,看病也得花钱,因为用药要钱,赤脚医生也得养活。农村医生,只是花钱少一点而已。大病重病还是难以负担。”

姚青不记得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内容,但他知道保险是怎么回事,所以他努力回想着保险的奥妙。

“对于这个问题的补救措施有两个,一是尽量用中药,主要原因是便宜,还可以自己种,另外中药毒性也比西药小。第二个方法就是合作医疗体制。简单说,就是用大家的钱来给得病的人治病。具体办法就是,所有社员都加入这个体制,每人每年都交一定的费用,公社、小队再补充一点费用,凑在一起就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了。由于得病的人总是少数,绝大多数人一年也难得几次病,所以他们每年交的费用就给截留下来了,留给那些得大病的病人使用,而正常人突然得大病时,也可以从这公积金中获得帮助。这就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一个良性循环。”

最后,姚青谦虚地笑笑,“我就想出这么一些想法,肯定还不完善。具体的内容,还是你自己完善。”

“好,好,这次给你个优秀。”姚华听完姚青的意见,立即陷入沉思,思过之后双眼放光,显然姚青的意见激发了他不少想法。姚青的观点是根据丰富的人生经验和长久的历史总结得出的看法,对这个时代的人当然会有不少启迪。

姚华轻抚着姚青的脑袋,道:“既看到赤脚医生的优点,又能考虑潜在的问题,还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相当不错,进步很大。你的想法很有开创意义,剩下部分,我会安排人去做。”

姚青向后侧头,无奈说:“老爸,你没听说吗?‘男人头,女人腰’是不能乱摸的?”

姚华一愣,佯怒道:“你都看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你个小孩有什么关系。要是大人,女人那里都不能乱碰。”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