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一 互市(1 / 2)

当然准备好了,双刃剑嘛,怎么这也要准备好保护自己,而且商业可比双刃剑恐怖多了,反噬都有可能,绝对的鹰视狼顾的蛇形冷血生物,所以当然要准备好对付他们的手段,否则情况一旦失控最先倒霉的就是自己,谁让自己是始作俑者呢?皇帝可不会管别的,威胁了李家皇朝,你不死谁死?

杜如晦考虑的商人作乱,其实不就是资产阶级革命吗?这个事情就算是发生了,也会是在几百年以后,商人们可是有着明确的目标的,一旦举行革命,可就没那么容易收手了,而且在自己的推动下,他们掌握的力量一定不会小,否则如何对付外国?提前几百年出现资产阶级革命也不是不可能的,不是吗?

但是,这可不是我最初的目的啊……

但是不管怎么说,和西突厥的互市已经是定局了,西突厥的财富将在短时间内流入大唐商人们的腰包,流入这些豪门的腰包,还有李家皇朝的腰包,当然,西突厥是一头肥牛,商人们则是吸血虫,一时半会儿吸不干,需要长期的,慢慢的,潜移默化的,等这头肥牛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办法挣脱寄生吸血虫的时候,就是大唐动手宰牛的时候了。

其实历史上互市是一个很好的维持中原王朝和其他国家友好关系的方式,但是一直以来中原王朝都把它当做是一个手段,是一种威胁,而拿它做战略武器。却没有注意到互市可以带来什么,比如明代中后期严重的倭患,其实到头来是一群没有办法脱离海洋生存的东南部居民自发的反抗大明海禁政策的活动。

所谓的倭寇其实只有十分之一的数量,到了后来主力都是大明人,倭寇只不过是一种托辞,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名将打到最后都发现了打的是大明朝的自己人,而不是倭寇,一开始倭寇都给打光了。尤其是明朝廷要求倭国政府约束国人以来,真正的日本海盗已经大大减少,主要就是因为明朝廷的海禁政策使得靠海吃海的东南部大部分居民没了活下去的指望,只能铤而走险的走私,走私被打击,就只能做海盗了,再不行,就要造反了。

所以后来倭寇平定其实是明朝廷重新开放了海禁,打开了海路。把活路还给了东南沿海人民――“倭乱遂平”,海上通商之路其实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互市,这种情况在明朝数百年的寿命中发生过很多次。包括和北方蛮夷大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明朝廷不愿意和他们互市。他们需要明朝生产的大量必需品,明朝不给,就只能打了。

本想着打打就好了,但是大明是中国汉王朝中最为倔强的存在,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性子虽然乖戾。但是极为倔强,就是不认输,打输了卷土重来继续较量,皇帝打没了重新立一个接着打,非打赢不可。就是不媾和,所以大明其实是从建国一直打到亡国。从南打到北,一直打到亡国为止……

和大明的倔强比起来,其余的汉王朝就要略显失色了,不够倔强,这也是大明朝为人所称赞的地方,不过总体而言,明朝的缺点比优点多,加上鞑子王朝利用《明史》案的抹黑,明朝在很多人眼里都是负面形象,很少有人称赞大明。

一定要和李二陛下说,咱们才是天朝上国,和亲是汉王朝迫于无奈的媾和之举,赔款割地称臣更是不可原谅,这些都要完全杜绝,绝对不能接受,不管是日后谁来求情,除非你成为大唐人,举国加入大唐,作为奖赏可以联姻,要是想用别的方式,对不起,皇帝答应了我都不答应!没有兵我就用商人吸干你,吸死你!

但是作为一个极其自恋的帝王,要是知道了那五不条款,他会不动心吗?听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样的豪言壮语,李二这货能不动心吗?反正苏宁觉得不大可能不动心,这货虽然不要脸,但是自尊心很强,所以才会忍辱负重干翻了突厥帝国,让大唐成为天朝上国,他的缺点就是自恋,自我感觉良好,把什么都当做赏赐,都不在意。

尼玛有些事情可以不在意,有些事情你能不在意吗?一定要好好给这货说道说道,什么可以不在意,什么必须在意!

现在还好,商队已经出发,十日内抵达,一切遂成定局,事情告一段落,后面就看着效果如何,整个纵横司时时刻刻都要保持着和西突厥高层的往来,苏宁打算好好的训练一下刘仁轨,把他派到西突厥做大唐驻西突厥第一任大使,全权代理大唐皇帝与西突厥交流,然后全面掌控西突厥境内的军队和事情。

刘仁轨可以办到,他如今已经三十岁了,是个不怎么年轻的官员了,当然,这个时候让他去一定会引起轩然大波,说到底还是资历不够,李二陛下也不是很熟悉他,要让李二陛下认同他,然后他本身也要有足够的纵横之术,才能做为纵横司的门面出去给纵横司争面子,争地位,在儒门反扑的时候站稳脚跟。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