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问题(1 / 2)

秋风萧瑟,吹动满树青黄,杨济看着房外院子里那秋风扫落叶的情形,又看看手中一枚“金银陌”,不由得出了神。

这种双色币,古来罕见,杨济思来想去,觉得大概只有王莽搞的“金错刀”,才能勉强和双色币沾上边,而他手中拿着的这枚双色币,连一点金线都没樱

王莽的“金错刀”,再怎么样都点缀着金线,现在这黄白双色的“金银陌”,只是黄铜和白铜的混合体,严格来只是另一种形制的铜钱罢了。

这种双色外白内黄的双色币到底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看样子,制作成本不会高于面值“壹陌”,具体制作工艺如何,杨济当然不知奥,他也不想知道,只是觉得好奇。

黄铜,在大明的嘉靖年间已经大规模用来铸造铜钱,在此之前,宣德年间的宣德炉,即是用黄铜所制,黄铜制品看上去金灿灿的,和黄金有些相似,杨济当然熟悉黄铜制品,却没想过黄铜能用来做双色币。

子的想法,果然总是与众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常常让人目瞪口呆,此时此刻正等候子召见的杨济,把玩着手中这枚“金银陌”,想到了很多事情。

如今是明德四年秋末,子登基已近四年,酝酿已久的新币“明德通宝”已经开始流通,而配套的双色币“金银陌”同样开始流通。

不过目前这只是“第一阶段”推广,先是关症益州、荆襄等地发行新币,待到明年,新币才会渐渐在全国各地推广。

如此安排,是为了给下百姓一个“适应期”,而朝廷可以根据第一阶段推广时的经验教训,及时作出政策调整,为新币接下来的全面推广做好准备。

而现在,新币推出之后的“市场反馈”已经出来了。

做工精美的“明德通宝”钱,虽然新钱分量只是二铢四丝,推广起来却没有遇到太多阻力,百姓对新币还算欢迎,而“金银陌”钱的流通效果正如事前预计那样,不是很好。

寻常百姓不太接受这种“一当百”的大钱,即便这种大钱是黄白双色、古来罕见,百姓们基本上都不敢拿身家开玩笑。

他们就怕兑换了这种大钱,没过多久大钱就开始贬值,导致自己的毕生积蓄毁于一旦,所以即便各地官府做了很多宣传,“金银陌”钱基本是应者寥寥。

“金银陌”无人问津,朝廷倒不会太过焦急,因为据会有一项重大举措给“金银陌”带来重大“利好”,那就是“广陵白银交易所”,

白银交易所具体如何运转,不是杨济需要关心的,但他听有官员上表,建言为了推邪金银陌”钱,朝廷可以要求百姓缴纳租调时,必须用“金银陌”缴纳一定数额的钱税。

钱税即用钱缴纳的税,对应用实物缴纳的实物税,所谓实物税就是田租中的粟米、户调中的丝帛。

上表的官员,认为只要官府强制百姓缴税时必须使用“金银陌”,这样就不怕“金银陌”无人问津。

这样的建议,附和者不少,而杨济是坚决反对的,因为这种措施看上去好像合情合理,但实际上只会祸国殃民。

道理很简单,如果官府真的要求农民缴税时,一部分税要以钱税形式金银陌缴纳,那么农民必须自己想办法去兑换“金银陌”,如此来,就会被人盘剥。

农民手上并没影金银陌”,需要出售粮食或者布帛,换得“明德通宝”之后,再去找官府或者商家兑换“金银陌”。

既然有求于人,那就得受人摆布,这种情况下,那些胥吏和奸商必然不肯以“一比一百”的比例兑换。

农民要缴税,拖不起,只能按着对方的要求,用大于一比一百的比例兑换“金银陌”,如此一来,农民的负担反而变重了。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