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回 或有隐情(2 / 2)

就这样,两人一见面就说个没完。当天,叶子在环儿家里吃了顿饭。

第二天,环儿又来看了叶子妈。叶子回云岭的时候,环儿还把叶子送到村口,硬要塞给叶子点钱,要叶子好好看看病,看着叶子坐上杏儿赶的小马车朝云岭而去。

日子过得也快,不知不觉已立了秋了。这天,天儿不错,叶子套上马车出了村。大路两边又收庄稼的,也有弄药材的,只是柿子还没有熟。

叶子来到清平邢家媳妇家时,邢家夫妇和邻居正在院里的泡桐树下闲坐。“啥风把你给吹来?”邢家媳妇笑着说。“哦,来啦?快坐。”邢家丈夫起身搬过来一个小凳子道。

“好久不见,就跑来了。这二斤沙果给你丢下。”叶子笑着说。“哎呀,麻烦的,来就来了,还带东西。”邢家丈夫说。“她就爱吃这。”

“还是叶子姐和额亲。喝吧。”邢家媳妇给叶子倒了一碗开水,又递过来一只大蒲扇说:“额这阵子有点事,就……”“啥?”“嘿嘿,没啥,没啥。”“还瞒额哩呀。”“嘿嘿,瞒你干啥。”

“小子不在?”“大的做木活去了,还没回来。”“哦。”“狗娃回来的吗?”“嗯。可走了。”“不是开学还早哩嘛。”“啊,人家说他有事就走了。”“哦,看你轻快的,小子上大学了。”“嘿嘿。你娃也不错。”

“张罗翻盖这房子呢。”邢家丈夫说。“哦,娃知道操心了,你可真有福。”“嘿嘿。”“(房子)立木的时候,告额说着。”

“哎呀,麻烦的,立木啥呢,就翻盖一下。”“那也得告诉额。”“好好好,告诉你。就你多嘴。”邢家媳妇回头说了一句她家丈夫。

“嘿嘿。”邢家丈夫憨笑了一声。“说人家干啥?你就该告额说。”“好好好,到时候告你说。”

“额再去一下西头儿。”“嗯,那你去。”“你们回去吧。”“嗯,你去,这马好使吗?”“好使。这马可通人性呢。”“哦,那你慢点。”“嗯,额去,你们回去吧。”

就这样,坐了一会儿叶子要走,邢家夫妻俩把她送出稍门。看着叶子走远了,邢家媳妇禁不住对丈夫说,觉得叶子这回有点怪怪的。而她男人倒说他没感觉到。

叶子赶着马车来到武家。武家在清平村的西南边上,一圈儿黄土夯筑的院墙,在东墙靠南的地方开着个简易的稍门。说简易,就是说在土墙上挖个门洞儿,装上两扇单薄的木门而已。

一进稍门,迎面是个用砖和土坯垒的小照壁。照壁后面顺着南墙依次是鸡窝、猪圈和茅房。两间土坯和砖木结构的北厦靠着东侧,西北角是一间稍微低矮的饭厦子。

武家老汉已经殁了好几年了,房子没人收拾,外墙上的石灰面儿偶有脱落。院子里有两棵泡桐树和一棵石榴树。柴禾凑着墙角堆放着,院子里也不是很整洁。

柿子湾一带有不少早年从河南逃荒过来的。虽然已经几十年过去了,但仍然乡音不改,生活习惯也没有多大变化,与本地人相比,他们都显得粗糙一些,甚至有些拖拖沓沓的。

单从家里平时用的碗筷上,就能看得出来,他们习惯于用粗瓷大碗和又粗又长的筷子。他们的穿戴也不太讲究,甚至当年物资匮乏的时候,他们衣服上的补丁,都和本地人有明显的不同:

一个是补丁的针脚很粗糙,不像本地人那么细;另一个就是补丁的颜色包括布的颜色和线的颜色也不太注意和衣服协调,浅的浅,深的深,反正补上就行,好看不好看的都不在乎。

反正,走在村里头,一眼就能看出他们与本地人的差异所在。只有到了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这些情况才会有所改变。当然,清平的武家也是这样。

这时虽已是秋天了,可天儿还是热热的。到了武家门口,叶子把马儿牵到石头跟前拴拴好,便推门进了武家院子。碰巧,武家老婆子刚从茅房出来,一边走一边系着腰带。

两人边走边说着进了屋子,武家老婆子让叶子坐下,又递过来一把蒲扇,从大木案上拿过来一只黑粗瓷大碗,倒了大半碗凉滚水,给叶子解解渴。两个就坐在炕沿儿上,闲聊起来。得知狗娃上了大学,武家老婆子直替叶子高兴。

武家老婆子并没有觉察到叶子和往常有什么不同,只是见叶子气色不好,就劝慰说,这眼下瓜儿工作了,俺就没有啥负担了;你家狗娃也考上大学了,杏儿和二狗也都大点了,地里、屋里的活儿哪还有穷尽呀,你甭太劳累了的。

叶子说额这是痨病,不碍事的。武家老婆子再三劝叶子把自己身体看当事些,叶子也应声答应了。

只是在这一回得闲聊中,武家老婆子给叶子说了一些个蹊跷的事儿。

加入书签